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二十四章按摩疗法与辅助疗法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二十四章按摩疗法与辅助疗法

第二十四章按摩疗法与辅助疗法第一节点穴疗法一、概述点穴疗法就是术者用手指在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以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为依据,具有简便、易学易懂、安全速效、易被接受等优点。

点穴疗法的起源,一支源于古代按摩术的按法;另一支源于中国武术中的点穴术和解穴术。

此法在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都得到自成体系的发展。

目知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学习和运用点穴疗法来强身健体。

二、点穴疗法的作用原理1、调正阴阳,阴阳调和则人体健康,阴阳失调则为病。

如阴阳失调,则导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临床症候。

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症候属性来调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

点穴调和阴阳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点穴手法补泻来完成的。

如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引起高血压、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取太溪穴用补法,配太冲穴用泻法来调正阴阳平衡。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

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点穴疗法能通过手法的补泻来补充正气和泻除邪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3、活血通络经络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特点,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穴位上以手法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三、点穴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1)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外伤及手术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儿童脑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臂丛神经不完全性麻痹、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腹及坐骨神经损伤等。

(2)脊椎疾病如颈椎综合症、落枕、腰椎后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骶及骶髂关节损伤等。

(3)上肢骨与关节疾脑如肩关节周围炎、腕关节扭挫、腕部键鞘炎等。

(4)下肢骨与关节疾病如坐骨神经痛、臂部软组织损伤、股内收肌、腓肠肌痉孪、膝关节痛及韧带损伤等。

(5)其它如头痛、牙痛、咂逆、瘟病、小儿消化不良、感冒、急性咽喉炎、遗尿症等。

2、禁忌症(1)急性病。

包括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急腹症、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肺结核、癌症。

(3)出血性疾病。

(4)严重皮肤病。

四、点穴疗法的主要手法点穴疗法有五种主要的基本手法,即:点法、按法、掐法、拍打、叩打法。

1、点法即以指端或肘尖或屈指指背,着力于施术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故称点法。

(1)单指点法术者中指微屈曲,拇指、食指端分置于中指端的腹背部,以中指端着力点压施术部位。

常与揉法配合,为点揉。

(2)多指点法以拇、食、中三指并拢,点按穴位处,称三指点法。

此法用于四肢、胸腹及肩关节肌腱处。

以五指并拢呈梅花形,共同点于穴位上,称五指点法。

此法用于肌肉脂肪层较发达的部位。

(3)屈指点法术者以食指或中指屈曲,以指背突起骨端着力于穴位点按。

此法主要用于穴位较深、面积较大的部位,为强力点法。

(4)肘尖点法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点之或点而循之的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肌肉丰满的穴位或体形肥胖者,是重力点法。

点法用力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点:其力轻而富有弹性,是一种较弱刺激的手法。

偏于补的作用,多用于小儿、妇女、年老体弱及虚症患者。

中点:其力界于轻重之间,中等刺激量,能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补虚泻实。

重点∶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偏于泻,主要用于青壮年,体格健壮,软组织丰厚部位。

表现为实证者,有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点穴开筋、消肿止痛之功效。

操作中切忌用暴力,而应由轻到重再到轻,柔中带刚,反复施力。

2、按压法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按而压之,称按压法。

1)操作与要领拇指伸直,食指扶于施术部位之侧旁,或以四指握紧,拇指未节紧贴食指挠侧,以指端着力深按而抑制,缓慢移动,间断按压,压而不动,提则轻缓。

压时拇指与被压部位呈45度~90度。

操作时或以拇指端向上下、左右拨动(按拨法),或以拇指端转动。

但拇指端不应在皮肤上滑动或移位。

(2)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扶助正气,镇静安神,驱风散寒,消除烦闷,舒展肌筋,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3、掐法以指端甲缘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手法,称掐法。

(1)操作与要领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端甲缘,在施术的穴位上重按而掐之。

用力轻重及节律依受术者年龄及病症虚实而定,酌情施术。

本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取穴要准,不可掐破皮肤。

主要用于治疗瘫痪、共济失调、头痛、感冒。

急救时常用此法,如:掐人中、涌泉。

(2)作用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温通经络。

4、拍打法即术者食、中、无名、小指并拢,微屈曲,拇指靠近食指,掌心空虚,拍打时各指腹与大小鱼际接触被拍打部位的皮肤。

本法是一种带震动性的中等刺激手法,以肘关节活动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节协调配合。

拍打胸腹时,最好在深吸气后进行,拍打法用力与中点法用力相同。

拍打法的作用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健脾胃,壮肾。

实证、虚证均可应用,可作为强身保健之法。

5、叩打法分指腹叩打和指尖叩打。

指腹叩打法手势同拍打法,即以五指腹接触皮肤。

指尖叩打法是以五指微屈曲并齐,以指尖叩打施术部位,刺激面积大,作用同点法。

多作为重手法。

指腹叩打用力向前下方,为轻刺激手法。

五、点穴疗法的补与泻点穴疗法的补与泻在治疗和保健中是至关重要的。

补法是指术者将操作手在穴位上进行力度较弱、频率较缓的操作手法,使受术者有一种力量柔韧、含蓄、内在的感觉。

泻法是术者将操作手在穴位上进行力度较强、频率较快的操作手法,使受术者有一种力量剧烈、表现通达的感觉。

此外还有许多补、泻手法,如循经补泻、时刻补泻等,因较复杂,不易掌握,这里不作介绍。

六、点穴疗法的穴位和刺激线点穴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还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线。

临床常用穴位有*140多个,在这些穴位中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如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太阳、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另一部分是武功穴,还有经验穴等等。

点穴疗法常用的刺激线有16条。

1、上肢刺激线六条(1)第一条起于掌侧横纹桡侧端,沿前臂挠侧经肱桡肌隆起线,止于肘横纹挠侧端,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腕横纹中点,沿前臂中线,经肘关节与肱二头肌,止于肩关节前方,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第三条起于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止于腋前横纹头,相当于手少阴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4)第四条起于背侧腕横纹的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时内、上臂内侧止于腋后横纹头,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5)第五条起于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各自沿伸指总肌腱经腕背中点,沿前臂背侧中线到肘关节,相当于手少阳三。

焦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6)第六条起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肘关节外侧,沿肱二、三头肌间隙止于肩峰,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下肢刺激线八条(1)第一条起于踝关节前面,沿胫前肌经髌骨外侧,止于髂前上棘下缘,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足五趾既趾关节背侧,沿各自伸趾肌健经踝关节,沿胫前肌外缘,膝关节外侧,股外侧止于髂前上棘后凹陷处,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第三条起于跟腱内侧,沿腓肠肌内侧经膝关节内侧,沿股薄肌隆起线止于此肌之止点,相当于足少阴肾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4)第四条起于内踝后凹陷处,沿胫骨与腓肠肌间隙,经膝关节内侧一条沿缝匠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嵴之下,另一条线沿内收大肌隆起线,止于腹股沟,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5)第五条起于跟健止端,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经横纹内侧头,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6)第六条起于跟腱止端,沿腓肠肌中线,经窝、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7)第七条起于外踝,沿腓肠肌外侧隆起线至横纹外侧头,经股二头肌隆起线,过大粗隆上缘,止于髂后上棘。

(8)第八条起于外踝,沿腓骨长肌隆起线,抵腓骨小头前下方,过髌骨外缘经股外侧肌外缘,止于髂嵴中点,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背腰部刺激线二条(1)第一条起于后发际处,沿脊柱两侧3厘米处向下,止于腰骶关节之两侧,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的第一条侧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胸椎旁,沿脊柱两侧8厘米处向下,止于骶骨上缘,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的第二条侧线的一部分。

七、手法应用1、头颈部治疗(1)点太阳穴、百会穴。

(2)按百会穴。

(3)掐人中穴、承浆穴、百会穴。

(4)叩打头部。

(5)点打头部。

(6)推运头部。

(7)压百会穴。

(8)压颈动脉、弹人迎穴。

(9)抓拿胸锁乳突肌。

(10)指压太阳、攒竹、率谷、风池、风府、完骨等穴位。

2、躯干部治疗(l)点背俞。

(2)点天宗穴。

(3)点膻中穴。

(4)掐五脏背俞穴。

(5)拍打脊背。

(6)叩打脊背。

(7)拿肩井。

(8)压放中脘。

(9)压放胸腹、腰背。

(10)左右平揉天枢穴。

(11)皮肤点打背俞、八廖诸穴。

(12)叩压脊背。

(13)捶打背俞穴。

(14)循压背部。

(15)振颤中脘、神厥、关元、命门、肾俞等穴。

(16)指压背俞穴。

(17)捏膈俞、肝俞、肾俞。

(18)压脊。

(19)抚背。

(20)腰部按住分绷。

3、四肢部治疗(1)点合谷、内关、曲池、环跳、,足三里、太冲等穴。

(2)按压上臂、大腿。

(3)掐合谷、内关、大冲、委中等穴。

(4)拍打肩、臂、臀及大腿。

(5)扣打环跳穴、承山穴。

(6)振颤肩部。

膝部、臀部。

(7)左右平揉内关、曲池、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8)压放内关、曲池、足三里、委中等穴。

(9)点打足三里穴、内关穴。

(10)循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11)摩推内关穴、神门穴。

(12)摇运四肢。

(13)掐压粱门、足三里、委中、合谷、内关等穴。

(14)抖振上肢、下肢。

(15)抖振指趾。

(16)切摇昆仑、太溪、解溪、大陵、阳池、腕骨等穴。

(17)掐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18)举摔下肢。

(19)按臀。

(20)分髋。

(2l)按压足背。

(22)正膝正足。

(23)扭转拉压腰腿。

八、注意事项1、施术前应做出明确诊断,辨证、辨病,以及制定立法、取穴、选择刺激线计划。

做到取穴有据,施术有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2、施术前,给病人或家属说明病性、治法、疗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愈后等。

3、施术时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循序渐进,最后再以轻手法缓解。

极度疲劳或醉酒时暂不予点穴治疗。

4、手法轻重要适宜,重病轻治固属无效,而轻病重治亦非所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