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与学习动机

学习与学习动机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经常使用会使 联结的力量加强;经常不用,则联结的力量减弱
3)效果律(law of effect)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反应之后是否获得满足的效果 而定,满足能使联结增强,苦恼会致联结减弱
2.经典条件反射说 巴甫洛夫的实验
条件反射的实验表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 次重复呈现给动物(狗)之后,在单独呈现条件刺 激的情况下,动物也能对其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
一个七八岁的儿童,经常坐爸爸的车外出,每逢堵 车或有人超车时,爸爸总是口出不逊,张嘴就骂,不是骂 警察就是骂别的司机。一天,妈妈放学接他,正见他站在 校门口对另一个同学口吐狂言:“小子!你他妈等着,明 天老子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大爷我!”妈妈吃惊小 小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基本观点: (1)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一、学习的涵义
学习及其基本理论
(一)广义的学习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 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 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学习有如下特征: 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是学习的首要特征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 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 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 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 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当准备对某刺激作出反应时,任其产生反应就会使 之感到满足;不准备对某刺激作出反应时,强迫其 作出反应则会感到苦恼。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 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 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 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 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 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 习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 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班杜拉还认为观察学习是受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新 行为主义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
理论的建构者。斯金纳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
“强化”的作用。斯金纳根据其著名的“斯金纳箱”
的动物实验研究创建了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该理
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两种类型的学习。
界观和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
二、学习的类型
(一)知识学习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 得意义的过程。 知识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在学习者的心理上 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二是学习者具有认识结构的适当观念,这样学习材料和学生 的认知结构才有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三是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把符 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 联系。
奉承;见贫寒士子,则另换一幅面孔,必令其 对他作揖行礼,甚是傲慢。学子们都对其敢怒 不敢言。郑板桥决心教训一下这个狗官,为贫 寒学子们出口恶气。
他发现这个学官总是骑着一头驴来上班,这头
驴就拴在学校门前的树上。于是,有一天,郑板桥
拿了一根木棍走到驴,
(2)强化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 既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生变化,环境的变 化(行为结果)又反过来对行为发生影响。因此, 当有意识地对某种行为进行强化时,可以促进这种 行为重复出现;对某种行为进行惩罚时,可以修正 或阻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
凡因强化物出现而强化某种反应的现象,称为正强 化,凡因强化物消失而强化某种反应的现象称为负 强化;自然消退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 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 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动机
学习及其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本章要求:了解学习、学习动机的含义;掌握
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动机的理论;掌握学习 动机的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掌握学习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本章难点: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
桑代克迷笼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桑代克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 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学习即形成联 结;教学则是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 意。„„人是伟大的学习者,主要是因为人可以形成非常多的 联结。„„一个人的联结可以分为四个或多或少相对独立的部 分:理智方面的、性格方面的、技能方面的和气质方面的。” 换言之,“一个人的理智、性格和技能,是他对各种刺激情境 及其各种要素作出反应倾向的总和”。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 可以拥有百万个刺激—反应的联结。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保 持、消除、改变或引导各种联结。


知识学习的类型 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有意义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表征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 代表什么。其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 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可分为两类:非概括性命 题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只陈述一个 具体事实; 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

由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是以获得经验为依据的
学习是指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所取得的结果
(二)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 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 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特点表现在:
人的学习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 动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 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以人类特有的语言为媒介来进行和完成的;
幼儿园里,午睡时间,其他小朋友都睡着了,而沈 芸小朋友好像有满腹心事一样,翻来覆去睡不着,怕她吵 醒旁边的小朋友,阿姨就让她起来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可她却还是坐不住,总想去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有没有睡着。 突然,她看到周陈辰小朋友醒来了,就走过去,训斥起周 陈辰来,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周陈辰小朋友被沈芸弄的 莫名其妙,只能看着沈芸,一脸无辜……
一蹦三丈高。连续数天,郑板桥都是如此,先给驴 作个揖,然后照驴屁股狠狠地打一棍。这样一来, 这头驴只要看到郑板桥给它作揖,还没等打它,就 必定恐慌地撩蹶子蹦跳起来。
一天,郑板桥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恭候学 官的到来。等学官骑驴走到他面前时,他走过去 对着驴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驴大叫一声,猛地跳 了起来。学官没防备,被狠狠地摔下了驴背,跌 了个鼻青脸肿。他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气急败 坏地大骂:“这头蠢驴!” 以后的几天里,郑板桥总是守候在学校门口, 对着这个骑着驴的势利学官作揖,每次都让驴把 学官摔得鼻青脸肿。学官害怕,以后再也不敢让 学子们对他作揖行礼了。

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
(三)、学生的学习
人类学习的典型形式是学生的学习,不仅具有学习的一切
本质特征,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首先,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 其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进行的,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或其他方式的学习。 第三,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世
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分为两类。一类为反 应型条件作用,即个体行为中已具有的刺激—反应 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 反应联结,又称“反射学习”。另一类为操作型条 件作用,即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 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中一个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 激—反应联结的历程,又称“操作学习”。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学习者的概括与分析能力。 (2)学习者的心理定势。 (3)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4)学习态度与方法。 2、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3)教师的指导。
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迁移?
1、科学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 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方法 5、灵活运用教学技巧
(3)强化原理的应用技术。
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即:
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 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 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 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 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的实验
桑代克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
化来的,动物和人一样进行学习,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他通过动物 实验来研究学习,其设计的最为成功的实验之一就是“谜笼”实验:将饿得
例如铃声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
条件反射的形成说明动物学会了对信号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 巴甫洛夫在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了 “暂时性神经联系”。
郑板桥揖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