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上数学培优题一问题详解

初二上数学培优题一问题详解

标准
初二数学培优题(一)
1.如图所示,已知△ABC中,点D为BC边上一点,∠1=∠2=∠3,AC=AE,(1)求证:△ABC≌△ADE;
E=∠CAD,求∠BC,且∠C的度数.(2)若AE∥
,∠DAE2,即∠BAC=,可得∠1+∠DAC=∠DAC+∠∠【分析】(1)由∠1=∠2=3≌ABC,已知AC=AE,即可证得:△∠3,则可得∠B=∠ADE1+又∠∠B=∠ADE+;ADE△
°,解x+4x+4x=180ABD中,可得)由题意可得,∠ADB=∠ABD=4x,在△(2答处即可;
,∠3)∵∠1=∠2=【解答】解:(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DAC+∠2DAC=∴∠1+∠∠,DAEBAC=∠即∠
,ADE∠3,则可得∠B=∠∠又∵∠1+B=∠ADE+
,ADE中在△ABC和△
;)(≌△∴△ABCADEAAS
文案.
标准
(2)∵AE∥BC,
∴∠E=∠3,∠DAE=∠ADB,∠2=∠C,
又∵∠3=∠2=∠1,令∠E=x,
则有:∠DAE=3x+x=4x=∠ADB,
又∵由(1)得AD=AB,∠E=∠C,
∴∠ABD=4x,
∴在△ABD中有:x+4x+4x=180°,
∴x=20°,
∴∠E=∠
C=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重要方式,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2.如图,∠BAD=∠CAE=90°,AB=AD,AE=AC.
(1)证明:BC=DE;
(2)若AC=12,CE经过点D,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文案.
标准
【分析】(1)求出∠BAC=∠EAD,根据SAS推出△ABC≌△ADE,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由△ABC≌△ADE,推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三角形ACE的面积,即可得
出答案;
【解答】(1)解:∵∠BAD=∠CAE=90°,
∴∠BAC+∠CAD=∠EAD+∠CAD,
∴∠BAC=∠EAD.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BC=DE
(2)∵△ABC≌△ADE,
∴S=S,ADE△ABC△
=×12=72+S+S∴S=S=S=S.2ACE△△ADE△ACD四边形ABCD△ABCAC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割补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解此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3.如图,在△ABC中,∠B=∠C,AB=8,BC=6,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文案.
标准
线段BC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由点C向点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t≤3).(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C的长;
(2)若点P、Q的运动速度相等,t=1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3)若点P、Q的运动速度不相等,△BPD与△CQP全等时,求a的
值.
的长度即可;的长度减去BCBP【分析】(1)用
的长即可判断;,CQ(2)求出PB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
;2t﹣BP=6﹣【解答】解:(1)PC=BC
,,CQ=2时,2)∵t=1PB=2(
,2=4﹣PC=BCPB=6﹣∴
,BD=AD=4∵
,∴PC=BD
,CQ=BP,∠∵∠C=B
文案.
标准
∴△QCP≌△PBD.
(3)∵点P、Q的运动速度不相等,
∴BP≠CQ,
又∵△BPD与△CPQ全等,∠B=∠C,
∴BP=PC,BD=CQ,
∴2t=6﹣2t,at=4,
a=.解得:t=,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文案.
标准
4.如图1所示,AB=AD,AC=AE,
.∠2∠1=
.)求证:BC=DE(1
、分别为BCM、N)(2如图2,若的关系,并说明理由.与ANDE的中点,试确定AM
,根据ADE判断△ABC≌△BAC=∠DAE,利用SAS1【分析】()根据题意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即可.ADNABM≌△(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M=DN,证明△,∠2(1)证明:∵∠1=【解答】
.DAE.即∠BAC=∠DAC∴∠1+∠DAC=∠2+∠
中,ADE在△ABC与△

.≌△ADE∴△ABC
.∴BC=DE
;理由如下:AM=AN(2)
,ADE≌△由(1)△ABC
,D∠∴∠B=
文案.
标准
∵BC=DE,M、N分别为BC、DE的中点,
∴BM=DN,
在△ABM和△ADN中,

∴△ABM≌△ADN,
∴AM=AN.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ABC中,D为AB的中点,AD=5厘米,∠B=∠C,BC=8厘米.(1)若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向终点C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上从点C向终点A运动,
①若点Q的速度与点P的速度相等,经1秒钟后,请说明△BPD≌△CQP;
②点Q的速度与点P的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PQ;
(2)若点P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5厘米/秒的速度从点C向点A运动,它们都依次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追上点P?
文案.
标准
【分析】(1)①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再加上BP=CQ=3,
PC=BD=5,则可判断△BPD与△CQP全等;
②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s,则BP=3t,CQ=xt,CP=8﹣3t,当△BPD≌△CQP,则BP=CQ,CP=BD;然后分别建立关于t和v的方程,再解方程即可;(2)设经过x秒后,点Q第一次追上点P,由题意得5x﹣3x=2×10,解方程得到点P运动的路程为3×10=30,得到此时点P在BC边上,于是得到结果.【解答】解:(1)①∵BP=3×1=3,CQ=3×1=3,
∴BP=CQ,
∵D为AB的中点,
∴BD=AD=5,
∵CP=BC﹣BP=5,
∴BD=CP,
在△BPD与△CQP中,

∴△BPD≌△CQP;
②设点Q运动时间为t秒,运动速度为vcm/s,
∵△BPD≌CPQ,
∴BP=CP=4,CQ=5,
文案.
标准
t=,∴
=∴;v==
(2)设经过x秒后,点Q第一次追上点P,由题意得5x﹣3x=2×10,
解得:x=10,
∴点P运动的路程为3×10=30,
∵30=28+2,
∴此时点P在BC边上,
∴经过10秒,点Q第一次在BC边上追上点P.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找准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已知l∥l,射线MN分别和直线l,l交于A、B,射线ME分别和2121直线l,l交于C、D,点P在A、B间运动(P与A、B两点不重合),设∠PDB=21α,∠PCA=β,∠CPD=γ.
(1)试探索α,β,γ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2)如果BD=3,AB=9,AC=6,并且AC垂直于MN,那么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CP≌△BPD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当△ACP≌△BPD时,PC与PD之间有何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文案.
标准
,∠DPFlPF∥,故可得出∠α=作PF∥l,根据l∥l,可知)过点【分析】(1P2112,由此即可得出结论;∠CPF∠β=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MN(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D 根据垂直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DP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P=∠(3)∠β,+)∠γ=α解:【解答】(1
,)l(如图1理由:过点P作PF∥1,ll∥∵21,lPF∥∴2,∠CPF∠DPF,∠β=∴∠α=
∠β;+∠CPF=α∠∴∠γ=DPF+
,BPDACP≌△(2)当AP=BD=3,△
,MN,lAC垂直于∥∵l21,⊥BDMN∴
°,PBD=90∴∠CAP=∠
,AB=9∵
文案.
标准
∴PB=6,
∴AC=PB,
中,,与△PBD在△CAP
,≌△BPD∴△ACP
;BPDAP=3时,△ACP≌△∴当
,PD)CP⊥(3
,ACP≌△BPD理由:∵△
,∠DPB∴∠ACP=
°,APC=90ACP+∵∠∠
°,DPB=90∴∠APC+∠
°,∴∠CPD=90
.PDCP∴⊥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文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