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蝉”是翘舌音。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浙江省新安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借助注释、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此处应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渚”的意思。

客:指作者本人。

②交流诗句意思。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低。

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我很近。

(2)小结: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第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江边月夜美景。

(3)小组之间交流:诗中的哪个字或哪个词传递了诗人的情绪?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诗句。

3.悟诗情。

(1)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愁)(2)(愁)找得真准,看来你们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读读这行诗。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寂寞之愁、孤独之愁、思乡之愁)(4)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是从这行诗的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①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他身处异乡。

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烟渚)(日暮)②“日暮”是日落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等)③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他可能在想,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5)诗人独身夜宿建德江,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想到了自己的处境。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①诗人仕途不顺,离开洛阳,借旅行来排解自己的苦恼。

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②指导朗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6)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一个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引读: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①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看不到熟悉的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渡: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

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7)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全诗。

4.小结学法:(1)综合诗意,释诗题。

(2)理解字词,明诗意。

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

(3)联系背景,悟诗情。

(4)朗读感悟,多积累。

(二)学法迁移,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小组合作,运用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四环节学习法。

2.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1)诗题交代了诗人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了这首诗)(2)古诗的意思:天快下雨了,天空里乌云密布,就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是还没有把山遮住。

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像蹦跳的珍珠一样噼噼啪啪落到船里。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顿时云开雾散,雨也停了,望湖楼下的西湖水一碧如洗,水平如镜。

(3)有感情朗读全诗。

4.教师指导,深入理解。

(1)都说苏轼的诗歌极具画面感。

你看到了怎样画面?(黑云翻墨、白雨入船、卷地风来、碧水如天)(2)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骤雨。

那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起来雨就下了,雨又大又急,胡乱入了船。

雨来得快去得也快)(3)诗人的写作风格你感受到了吗?①诗人苏轼的风格是豪迈的,我们从这一场疾风骤雨中能感受到。

②诗人善用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碧水如天)5.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它用凝练的语言描写画面,表达情感。

我们要教会学生一般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学以致用,自学第二首诗,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四、指导写字求美观1.出示生字“德”“鹊”“蝉”。

2.仔细观察,说说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德”字右边中间一横不要丢;“鹊”字左下部是“日”,不是“目”。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如:鹊是一种鸟,所以是鸟字旁。

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3)指导书写,注意左右两个部件要避让。

3.生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各写一遍。

教师强调“三个一”。

4.反馈交流。

师生点评。

5.生再练写。

设计意图: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并不是重点,但是也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

正所谓:“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适时、适当的总结和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如:如梦令、清平乐等)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

(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