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提纲,、”、Nr 、|_r一、 文学常识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 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二、 基础知识(一)字(1)唐睢不r u (4)以头 qi ang (7)秦王色 nao使命 (2)秦王怫 地(5)休祲 (8) hui然怒 降于天 星袭月(3)免冠徒跣 (6)天下缟素(二)词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3)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2、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 “扩大,补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火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3、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经常用作判断词) 2. 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 3. 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经常用作休息) 4.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6. 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 7. 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8. 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
今:因为)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
今:增加)12.彗星袭月(古:扫过。
今:袭击4、一词多义(1)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2)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词)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词)(3)徒A、免冠徒跣(光着)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4)夫A、此庸夫之怒也(f u成年男子名词,……的人)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 u句首发语词无意义)(5)以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E .以君为长者(把)(6)而A 、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B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C 、长跪而谢之(连词,表修饰)(7)之A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B 、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E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8)者A、以君为长者(..... 的人)B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9)然A 、虽然(这样)B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10)于A、受地于先王(从)B 、仓鹰击于殿上(到)C 、请广于君(给)(11)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B 、与臣而将四矣(加)5、重点词语解释1 、辱使命: 辱没、辜负2 、易安陵:交换(三)句1、熟悉句式特殊句式非若是也一一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一一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一一状语后置(倒装句)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倒装句)2、重点语句翻译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3、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 “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 “我还没有听 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3 、其许寡人:答应 45 、甚善:好 6、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7 、弗敢易:不;交换89 、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11、逆寡人者:违背 1213、非若是也:像;这样14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9、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20 21、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2223、仓鹰:通“苍” 24 25、若士必怒:如果 2627、色挠:变了脸色;挠, 28 2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0、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10、请广于君:扩充、轻寡人与: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即使16 、怫然怒:盛怒的样子18 、布衣:平民、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吉凶的征兆 、缟素:穿丧服 、屈服:谢之道歉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课文理解1 、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 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 ,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开放性题目(1 )、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 分)*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四、练习一)、(2007 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2 分)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 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②长跪而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