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RCGIS课学习心得

ARCGIS课学习心得

ARCGIS课心得体会
时间倒流到上周周六下午2点到5点,我们全部嫡系子弟在李老师的家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对于我而言全新的陌生的新的学习内容(我真的非常感动,印象也特别的深刻,老师请了西北大学的张老师给我们普及学习ARCGIS课程。

在老师的家中,我感到了一种温馨一种感动,<与师母的真正接触这是第一次,师母很恬静识大体,非常热心柔和,我深深的喜欢上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师母,这样的学习交流。

>)。

关于张老师的第一次PPT讲解,当时的第一感受是我是的的确确的门外汉,我对于他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大部分是困惑,小部分是着急,还有对于自己的埋怨。

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坚持融入其中,去融入张老师的讲解中。

首先是题目“大数据支持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可获性图谱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我的第一直观印象就是大数据,因为最近这个词太火了,似乎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是在宣传现在是大数据时代,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但身处其中的我似乎没有充分的运用好这种资源(我是一个适应能力慢的人,对于微信、微博也只是因为与他人联系所以才有的,可是我没有通过这些新媒体获得一些前沿或者学习资讯,这是我的问题。

)大数据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背景。

关于研究主体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我又是蒙了彻底晕了。

可获性图谱法研究(这是GIS与人文地理的结合产生的
吗?)接着进入张老师PPT的第一大部分(可以说是前言或者总述),张老师将其定义为理论架构的认识与理解。

从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空间质量——基于人本主义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社区体系与社区场所体系——社区资源可获性——社区资源可获性评价——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

以上所有共同服务于文章研究中心——社区资源可获性水平空间表达。

通过这个理论架构,我的感受是任何研究都是有一系列理论支撑的,并且需要理清这些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

(通过张老师讲述他的关于写作的历程,我体会到了一个研究者付出的背后的辛劳与折磨的过程,他说自己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把王老师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对于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四个月抠点上千个,这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修炼。

)对于大纲有以下几部分构成: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实验数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

我看到了一个严谨的结构,一个经过反复修正反复研究的过程。

正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把地理信息系统与人文地理理论结合起来。

地理信息图谱就是这两者结合的产物,CRAI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的可获性图谱,包括两部分①它的表达方法,②它的分析方法。

(关于这里我的思考就是表达与分析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我们通过什么表达这种可
获性图谱,我们又怎样分析这种可获性,在张老师两次的讲课中,我都体会到一点就是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学术性,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数据体现,再进一步通过GIS图清晰的显示出来。

分析方式,我们借助怎样的工具进行分析,怎样分析,在我看来分析比仅仅表达更加重要,因为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思考验证的过程,也是对表达的深化。

)第三部分,实验原始数据:首先眼距范围是西安市建成区,获得的数据是西安市城市路网空间数据,进一步有空间单元划分(社会区域划分——网区——邻里区),西安市邻里空间划分,西安市社区空间资源划分(6大类36小类)。

(对于实验数据,我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如何获取,怎样处理?)第四部分,研究方法第一是CRAI指数计算,这里运用到GIS、数学建模、空间机会结构、技术方案、地理信息图谱。

第二是CRAI综合指数,具体包括6个二级指数,即购物商业、交通通讯、社会文化服务、教育、体育娱乐、医疗卫生。

(对于研究方法,我也很不清楚,不懂得太多太多,听到了许多新名词<我的学科积累没有基础,才会这样,这更加提醒自己要好好读书,学习文献,积累基础理论,提高学科视野,者需所谓的“新名词”,早就存在是我自己的知识缺乏>,研究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下用相应的方法,我要普及一下了。

)第五部分,研究结果:最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大堆的图表,GIS分析图等。

可见研究的成果不是定性
表述更好,配合相应的定量分析图表结果更能说明研究的结果。

(对于这些大量的分情况做出的GIS图,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有这些图成型,我要从中学到什么?)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于结论作者想通过这次尝试性的GIS与人文地理理论的结合得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

在给后来的讨论中,谈及到可达性有距离可达与时间可达(对于为什么不用后者这个指标,同学。

老师都给出了原因解释,通过这一点我想明白了一点<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有各种研究的假设,研究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比较,为什么选这个不选那个,都低有原因的>。

时间来到本周二,刚刚过去的昨天。

我们间断的学习了一些新内容(张老师,首先开章明义的指出他这次全新的教课交流方式与以往有了改变,他不具体的讲解GIS的某个操作,而是让我们明确目的<想要成怎样的图>,接下来需要哪些基础数据,怎样的技术方案,在问题中去学习实践GIS)。

在前后两次张老师的讲解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严谨条理的主线贯穿整个他的思路中。

他的PPT中的技术路线,给我很大的触动,这是一种做研究的严谨的科学的思路与作风,通过建立细密的技术路线,可以提醒自己前后每一步的联系,一旦某一步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查找,可以随时记录问题,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我们接下来分析了研三师姐的论文《基于城市融入视角的西安市城市农民工的城市幸福感》,
到了这里,我又不自觉的想问谈谈自己对于师姐的感受(我不知道自己到了研三能积累多少理论知识,软件技能,学术修养,但是在她的身上我感到一种淡定与信任,一种稳重与恬淡,一种柔与刚的结合,后来就了解到她本科学习的是英语,在我还纠结自己没有地理基础的时候,我才知道还有一大批人同样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课程融入过程,她跟我说,现在研一一切都来得及,只要我好好学,学软件,学文献。

我想谢谢她,因为一句话能给人莫大的感动与鼓舞。

)现在进入该论文,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SPSS主成分分析法,灰度法。

基本理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意度理论。

在上午的时候张老师帮助我们共同分析解决了师姐在GIS成图中遇到的没有解决的小问题(对我,对于困惑三四个月仍然不解的师姐,可是大问题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亲自经历见识了关于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也有一些体会,因为自己在平时也会建立各种文件夹保存各种WORD、excel、或者音视频资料,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会找不到或者丢失或者误删。

张老师谈到自己要管理的数据达到几个T,我们平时不过是GB已经手忙脚乱。

对于这一点,张老师,教我们做文件夹的整理建立。

同时做组织流程图,记录一步步的过程。

对于我们平时在GIS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学会自己总结出现的问题,做问题记录<在记事本中>,向百度问经验,截屏记录问题,向老师同学及求教。

对于上午师姐做
的GIS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将EXCEL表格导入到GIS中,是因为原有表格中单元格格式不是数值型;对于图层下面出现的000值是因为GIS在编辑状态就会有默认的这种情况,需要右击属性表删除多余000值;)下午的时候在张老师帮助整理下,师姐的组织框架图基本成型,这是一个不断前前后后整理,不断作图的过程(我看到了插值法的运用,Spacial analyst——插值分析——趋势面法/克里金法/反距离权重法/自然邻域法。

我看到了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

最后的结构框架是
1、原始数据
(一)问卷调查数据
(二)调查对象的居住地空间点数据
2、过程数据
(一)excel样本数据(纸质——电子版)
(二)spss分析
a.Spss分析街检测结果
b.Spss分析总指数
c.城市融入指数(对应居住地空间点数据)
d.幸福感指数(对应居住地空间点数据)
(三)GIS空间数据
a.城市融入居住地点数据
b.幸福感居住地点数据
c.城市融入居住地插值
d.幸福感居住地插值
3、结果分析
(一)GIS空间表达
a.城市融入居住地点数据表达图
b.幸福感居住地点数据表达图
c.城市融入居住地差值表达图
d.幸福感居住地差值表达图
(二)AMOS分析结果
通过这两节课,我在慢慢了解学科基础知识的一点点,在逐渐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压力了,也觉得任重道远,需要加紧学习,扎实基础。

在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路上,我一直有良师益友的帮助,在路上,我在前进着。

李如
2015年12月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