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建设”,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9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47.10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508.00亿元,增长14.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2:48.3:36.5调整为14.1:48.1:37.8。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衣着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略降0.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62%。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3.26万人,在岗农民工培训2.01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等。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45.74万吨,比上年增加5.04万吨,增长1.2%。
其中夏粮170.7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74.96万吨,增长1.9%。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
全年粮食面积为969.57万亩,比上年增加 2.71万亩;棉花面积为0.64万亩,减少0.11万亩;油料面积58.72万亩,减少1.5万亩;蔬菜面积124.31万亩,增加4.7万亩。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
全年造林面积4.15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28.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93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9.40万吨,增长9.0%。
禽蛋总产量12.51万吨,增长4.2%。
牛奶总产量3.15万吨,减少28.1%。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28万吨,增长2.3%。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56.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4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1.9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08亿元,实施治淮、南水北调、区域治理、农村水利、城市水利和水源地保护等六大类水利工程。
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淮安截污导流、水库除险加固、茭陵泵站更新改造、白马湖洼地治理、鲍集圩行洪区安全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年度工程任务,开工实施南水北调金湖站及金宝航道工程;全年共完成加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1座,改造大型泵站1座,治理中小河流2条。
完成疏浚河道352条,整治397个村的2590个村庄河塘,兴建防渗渠道403公里,新建和改造小型泵站78座,新建涵闸352座,新建撤退道路13.43千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83.92亿元,增长7.8%;集体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16.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05.46亿元,增长16.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1.69亿元,增长25.6%。
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9.38亿元,增长11.3%。
全年工业用电81.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实现利税245.02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21.92亿元,增长61.1%。
企业亏损面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29亿元,下降28.0%。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0.61,比上年提高37.93个百分点。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1.82亿元,比上年增加96.96亿元,增长20.4%。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549.92亿元,增长20.7%;安装工程产值为21.08亿元,增长22.5%。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53.45万平方米,增长18.5%。
房屋新开工面积3879.12万平方米,增长6.5%;竣工面积3009.40万平方米,增长24.3%。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其中,城镇投资841.22亿元,增长23.2%,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7.77亿元,增长30.5%;农村投资79.79亿元,增长27.4%。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5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投资460.80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投资445.70亿元,增长22.1%。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45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33.89亿元,增长71.1%,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总量的51.9%,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市"三大千亿元"产业得到重点加强,全年完成投资1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其中: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45.77亿元,增长102.2%;特钢产业完成投资23.02亿元,增长56.2%;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投资62.47亿元,增长18.6%。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2.8亿元。
公、铁、水、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航空运输实现零的突破,综合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建成淮安涟水机场、205国道后六塘河至丁集段、325省道淮安段、淮安民用机场连接线、涟水汽车客运站等工程,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淮安清浦至金湖公路、宿淮铁路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五、城市建设以"五大建设"为主线,实施了十大类、650个项目,共完成投资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全面启动并快速推进生态新城等片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实施了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一批地标性建筑,建成淮安涟水机场、万达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雨润新天地项目,市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中心、淮安大剧院、苏宁广场、丰惠广场等项目均按序时推进,国信、曙光等一批高星级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大力开展花园城市建设。
市区投资16.5亿元,实施了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一期、翔宇大道里运河滨河公园等75个园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大运河(城区段)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工程;改造并免费开放了柳树湾景区和清晏园,市区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
新增绿地600公顷,改造绿地150公顷。
开展渣土、机动车等专项整治;实施324项城市景观提升项目,改造完成淮海商业步行街、北京北路夕阳红文化广场、华兴桥南侧游园等一批精品项目。
淮海东路改扩建项目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淮安市荣获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奖"。
以生态新城建设为重点,市区联动塑造城市特色,开展大运河风光带、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完成环白马湖生态旅游和淮安生态新城概念性规划等。
以构建淮安"水上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完成盐化工园区水系调整、小盐河下段整治、运河泵站扩建、西郊泵站拆建、越河泵站拆建,实施里运河防洪控制、淮安涟水机场水系调整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实施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完成里运河钵池山活水贯通、里运河景观提升、里运河风光带建设、清晏园改造,实施大运河城区景观提升道路、新城水系调整、文渠河中段整治等河道治理工程,实现河道两岸水清岸绿、环境整洁。
实施古黄河水利枢纽、白马湖环湖大道工程,加快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
六、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8.35亿元,增长18.6%,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57.86亿元,增长2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达到56.45亿元,增长21.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6.92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7.89亿元,增长24.4%。
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54亿元,增长23.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36亿元,增长24.5%。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08.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热点消费快速增长。
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6.7%;家具类增长98.2%;金银珠宝类增长38.5%;汽车类增长37.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3%。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17家,实现成交额106.74亿元。
七、开放型经济全市上下抓住淮安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加快借港出海,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
招商活动成效显著,成功组织"南方周"招商活动,深圳、东莞等台资密集区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
全年集中招商活动签约外资项目90个,已注册50个,到帐外资3.05亿美元。
新批外资项目244个,协议注册外资20.3亿美元。
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2%,其中,注册台资实际到帐4.78亿美元,增长63.1%。
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出口14.9亿元,增长43.7%;8家省级开发区业务总收入2259.1亿元,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01.9亿元。
市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推进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累计获批台商工业园、盐碱科技产业园、凹土科技园、金湖汽摩配产业园、楚州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园、涟水高档旅游服饰产业园、淮阴太阳能产业园,入园企业近200户,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5.7亿元。
组织全市142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在全国首家启动建设苏丹(淮安)出口商品展示中心,全年对非贸易65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4%,主要涉及纺织服装、机械设备、五金工具等产品。
中淮集团承揽苏丹南方打井项目,成为我市承接规模最大的援外工程。
新批设立苏丹农业、美国石油油井配件、华鑫国际3家境外投资企业,投资规模达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8倍。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9630万人、周转量62.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8.7%;货运总量9325万吨、周转量15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1.7%和24.5%;港口货物吞吐量4381万吨,增长13.8%;集装箱吞吐量3.52万标箱,增长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