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1)(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3)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6)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7)(一)做强产业承接平台 (7)(二)加快三次产业发展 (8)(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2)(四)深化改革开放进程 (12)(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5)(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5)(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6)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18)(一)组织保障 (18)(二)政策保障 (18)(三)项目保障 (19)(四)人才保障 (19)(五)机制保障 (19)“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迎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建设富裕和谐新迎江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经济综合考评连续四年位居宜城板块首位。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3.4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2.6 %;规模工业增加值9.8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年均增长5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8%。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园区的批准建设为我区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园区累计投资10亿余元,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工业规模逐年壮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从“十五”末的2.8%增加到11%,扭转了迎江工业规模偏小的局面;商贸经济快速增长,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商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比重逐步增大。
物流配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布局更趋优化,一批节约、高效、休闲农业项目顺利实施,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型种植、农产品品牌创立取得新成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郊型农业结构。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东部新城区基本框架全面拉开,五年累计征地1.2万余亩,拆迁房屋140万平方米,建设还建房63万平方米,保证了碧桂园秦潭凤舞、绿地迎江世纪城、大发宜景城、雨润中央新城、中海外宜海林语堂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万豪逸景、时代广场、谐水湾等商居区的开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了老城区的改造升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50公里的村村通项目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效果明显,完成企业改制88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社区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率先推行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第五届、第六届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利用市外资金133.5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倍。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57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资源逐步整合。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低生育水平得到保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健全,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
“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法治区创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
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区创建成效明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人事、监察、旅游、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国防教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促进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制度不断健全,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序推进。
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6元,年均递增14.5%。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五年,主要原因在于:关于经济发展的决策科学有力、城市化的推进快速有序、工业园区的建设成绩显著、民生工程的开展积极有效、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和氛围不断增强。
展望“十二五”,上述因素仍将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我区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将逐步显现,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关键;开发区建设的有效突破将进一步推进我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将继续为和谐迎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与氛围将继续为迎江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撑。
“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迎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向好,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总体有利,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力度加大,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趋势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步入重要建设阶段;宜城板块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继续强化。
这些都为迎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五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更加坚实。
作为中心城区,我区港口岸线、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较多。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的陆续完成,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投融资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区市场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省级临港经济开发区的获批,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积极申报,有望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十二五”时期也是各种挑战加剧和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
一是制约我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二是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的现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特别是融资平台建设的滞后,将极大地制约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周边地区都在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抢占发展制高点,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
四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
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刚性指标的约束力度不断加大,将对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五是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加剧了利益关系的调整,信访维稳面临较大压力。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外向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商务区、港口物流园区、东部新城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
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入,加强内需和增加出口,千方百计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壮大提升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百亿产业、十亿企业。
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打牢支撑。
坚持转型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商贸富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变区位优势为竞争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强势招商,加速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坚持和谐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领先宜城、超过全省,位居皖江城区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构建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
全力打造宜城板块率先崛起排头兵、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全省重要的轻工纺织产业基地、宜居宜商的滨江新城区。
具体目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
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中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
建立起完善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更加安全、文明,道德水准进一步提升。
——资源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100%。
人民群众享有普遍的生活保障和较为便利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有效提升。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一)做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