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谈谈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谈谈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高级中学丁起秀邮编 537000
摘要:当今教育比较注重后进生的提高,从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去分析他们产生落后的原因及补救方法,但常常忽略了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其实部分优等生同样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的原因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结果会更加严重。

关键词:优等生心理障碍疏导方法
在教育界中,往往特别强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了加强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于是形成了对优等生的教育仅限于知识学习的局面,而对其心理方面的了解与调节则形成了一个盲区。

这对优等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而,对优等生心理的了解与调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造成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优等生被同学羡慕,受老师宠爱.。

所以一定程度上,教师只顾抓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而忽视了对优等生的教育、管理。

但实际上,有近半数的优等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荣誉,存在着“心理综合症”。

一:优等生的心理障碍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傲心理。

优等生一般素质好,聪明伶利,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
成绩而感到自我满足。

他们习惯了听赞扬、受奖励的环境,加之由于光环效应,老师、家长对他们也多采取放任放心的态度,导致这种不客观的学生评价,很可能使他们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障碍。

2、孤僻心理。

这部分学生多埋头于学习,唯学至上,迫于在学业上的竞争,绝大多数的时间全部花在了学习上,很少和其他的同学交往、沟通,甚至有的学生还片面的认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问题,帮助同学解难释疑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会被他人赶上,影响自己的优秀地位。

这部分学生内心极度封闭,没有助人为乐团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不会与人交往,有时想改变自己去多结交一些朋友,但由于他的孤僻,格格不入的性情,同学们很难接受他。

尽管学习成绩好,但是在班级里表现的很寂寞孤单。

3、任性心理
所谓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就非做不可。

因此,任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感到非常痛苦,对他们的身心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他们又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的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4、脆弱心理
这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宝一直受到重视,所以养成了他们骄横的心理,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极度的脆弱,容不得半点失败,一旦失败就会痛不欲生。

针对这些心理有一些障碍的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

班主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内向,理解他们的学业负担,理解他们内心深处不同一般的想法,要多鼓励他们,使他们有信心,不自卑。

二、优等生心理疏导方法
教师应重视对于优等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对优等生做心理辅导,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可以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是很难走好的一步。

很多优等生,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听惯了别人的正面评价,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往往会受到影响,对自己评价过高。

同时,也有一些优等生,在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表现得不如其他同学,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不会做,对自己以前的自我评价产生了怀疑,强烈的认识冲突使他们觉得自己很无能,自我评价产生了怀疑,强烈的认识冲突使他们觉得自己很无能,自我评价猛然降低,这是在优等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重视优等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认识到,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好,也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样。

同时,教师应帮助优等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告诉他们,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点就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的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考虑到优等生思考问题的深入性,我们应从更深、更广的方面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因此,在帮助优等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是无可回避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应帮助优等生戒傲戒浮,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一视同仁,对其成绩不抹杀,对其缺点不掩盖,做到爱之有度,严之有格,帮助他们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消除骄娇心理,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

2、尝试失败,成就健全人格
老师们应教会学生体验练考失败所带来的郁闷及失落心理,也可“有意”考砸,要常丢脸,把脸丢在平时的练考中,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因为我们知道有时“领跑的不一定是第一个到达终点的”。

3、学会宣泄,保持乐观
面对繁重的学习备考和升学压力,优等生更容易产生彷徨、郁闷、烦躁甚至愤怒等心理。

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宣泄这些情绪。

比如:听其诉说、聊天、进行一场球类比赛、请专家做心理疏导等。

这些疏导工作一定要及时,要符合不同学生的特点。

一旦这些情绪宣泄出去,学生的理智就会重新“回家”。

积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是学生考出优异成绩重要保证。

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强化他们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探们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不知所措,从而造成心理失衡。

有的优等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考试中的一个小失误就会使他倍感沮丧。

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帮助他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不要强迫自己去追求完美,不必过分为一点小错苦恼,下次注意避免就可以了。

又比如,有的优等生在学习中害怕困难,遇到做不出的题目就丧失信心。

这时,教师就应督促他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告诉他答案,而要鼓励他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使他体会到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这样,优等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小事中逐渐学会了战胜挫折,一旦遇到了较大的挫折也就会比较理智地去应对了。

5、保持一颗平常心
以一颗平常心参加考试.把考试看作一次平时练考.排除一切杂念,不急不躁,认真审题、答题,把会的能做的以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老师及家长在考前不给学生提要求,定任务。

6、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

无论是为了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家长掌握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情绪转移、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总之,培养优等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了解“优等生”的优势,更要掌握影响他们成长的各种因素。

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与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绩优异、思想健康的新一代。

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我们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获得科学知识,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和自信来迎接未来的挑战!优等生不是全优,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个健康向上的优等生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苏格拉底有句话:“学会认识你自己”,其实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只有认识了自我,你才能不断的挑战自我,从而超越自我,相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雨,走过去,前面又是一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谈谈优等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方法》.范源清.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
2009.11
2. 《优等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多媒体教育资源库。

3、《要关注尖子生的心理健康》刘颖.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9。

4、孙兆德“中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班主任之友》 1998年10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