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一、([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二、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三.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四、[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
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
‟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
‟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世子:王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
②稼墙: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③夺:抢占。
时:农时。
④消息:休息⑤人主:君主。
⑥绳:墨绳,用来取直的工具。
⑦傅说:商王武丁时为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对曰:…不知④可以自鉴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虽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既克,公问其故(缘故)C、见其临食将饭(吃饭(动词))不夺其时,常有此饭(名词,饭)D、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甲] [乙]两段文字中,都提到“道”,它们指的是_________。
[乙]文中还提到使人君有道的一种途径是_____。
5、今天,人们赋予“道”更丰富的内涵,常用[甲]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评价古今中外的一些事实,请你就“失道者寡助”简要列举一例评点。
五、[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有良田美池之属(池塘) B:得道者多助(仁政)伐无道(道义)C:然后治之(代词,指国家)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无实义) D:民富则安乡重家(副词,就)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4、理解填空。
(1)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 ,[甲]文从 _________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____的角度来论述。
(2)甲文借战争论述了______的重要性,乙文直接体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远见卓识。
(3)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三、(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