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最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 A 初税亩
B.编户制度
• C.租庸调制 D.一条鞭法
• 10.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 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我国的封建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 D.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11.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表述不正确 的是
• ④局限: • 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
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 担沉重 • c、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 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 ⑤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 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 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 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 税制度的基础。
•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 税法为标志)
•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 鞭法为标志)
• 明朝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容上相 同的是( )
• A.按田亩多少收税 • B.废除了丁口税 • C.按财产和田亩多少收税 • D.用银两收税 •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人头税制度开始实行
• 9、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分别实行“相地 而衰征”、“初税亩”,其实质是 ( )
• A、推广铁器和普及牛耕 •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 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D、建立新的封建制度
• 10、唐代杨炎实施两税法体现了怎样 的理财思想 ( )
• A、轻徭薄赋 B、平均负担
• C、不夺民时 D、开源节流
•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 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 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 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年)
• ①背景:
•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 发展的需要;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对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表述正确 的是 ( )
• A.纳税依据一直以人头税为主 B.唐朝时农民不能以实物代役
• C.方田均税法保障地主免税特权
• D.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需求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从一个 介面反映出封建经济的盛衰。据此 回答9-11题: 9.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 形成的标志是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物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税种逐渐增多
• 赋税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历代封 建王朝多次改革,但每次并税改革后会出 现一次杂派高潮,农民负担短期略有减轻, 但稍后再度加重并超过以前,被称之为 “黄宗羲定律。”新一届政府领导人表示 “共产党人一定会跳出这种‘怪圈’”。 据此回答9-13题。
• ②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 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 ③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 ④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
•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增长
•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 化。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1—13题。
• 1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 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 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 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 生产时间
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 ①措施:
• a、171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 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 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 要意义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 1、以税种来分类:
•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 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 鞭法、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 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 数收税
•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 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 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 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松驰
•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 “庸”为标志)
•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 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 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 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 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 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和废止的朝代是( ) • A.始于秦废于清 B.始于西汉废于清 • C.始于三国废于明 D.始于东汉废于明
• 以下对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 正确的是①适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②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 联系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增长④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 的货币
• A.①②③ B.①②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