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尔零库存案例分析

戴尔零库存案例分析

戴尔公司零库存案例分析引言库存是指企业所有资源的储备。

在服务行业,库存一般指用于销售的有形商品以及用于管理的低值易耗品。

在企业生产中,库存是由于无法预测未来需求变化,而又要保持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配置的资源。

但是,过量的库存会诱发企业管理中诸多问题,例如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等。

因此很多企业往往认为,如果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经营活动中能够实现零库存,企业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就会随之解决。

零库存便成了生产企业管理中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零库存,是指没有资金和仓库占用,是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零库存是一个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要求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各节点企业库存量的最优化。

这样,就可以解决仓库建设,在库品的保管、维护、装卸、搬运等费用,人员配备,库存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以及在库品的老化、变质等问题,提高库存管理效益。

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零库存。

戴尔公司简介全球领先的IT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戴尔公司,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

戴尔公司是全球IT 界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1996年开始通过网站采用直销手段销售戴尔计算机产品,2004年5月,戴尔公司在全球电脑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成为世界领先的电脑系统厂商。

戴尔公司在2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电脑零配件组装店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中名列第25位的大公司,其直线定购模式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其实现高速发展的保证。

在过去的四个财季中,公司营业额达到了574亿美元。

戴尔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有约75,100名雇员。

戴尔公司创立之初是给客户提供电脑组装服务,先天在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方面与业界的IBM、惠普等公司有着一定差距,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分拆计算机价值链的机会,依靠管理创新获取成本优势。

因此,戴尔在发展过程中虽有业务和营销模式的革新,但把重点放在成本控制和制造流程优化等方面,尤其是创造了直销模式,这可以减少中间渠道,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实施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更能帮助戴尔与供应商有效合作和实现虚拟整合,降低库存周期及成本,从而获取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这也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戴尔的零库存供应链管理模式介绍戴尔的零库存需要客户支持、系统改进、供应商关系、市场细分等多个环节的参与配套。

7小时库存戴尔供应链高度集成,上游或下游联系紧密,成为捆绑的联合体。

不同于IBM(注意力横跨整个设计、制造、分销和市场的全过程)戴尔在装配和市场上做足了功夫。

IT行业有它的特殊性,“电脑配件放在仓库里一个月,价格就要下降1到2个百分点”。

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控制,电脑的利润只会更低。

戴尔的营运方式是直销,在业界号称“零库存高周转”。

在直销模式下,公司接到订货单后,将电脑部件组装成整机,而不是像很多企业那样,根据对市场预测制定生产计划,批量制成成品。

真正按顾客需求定制生产,这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速度和精度是考验戴尔的两大难题。

戴尔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管理生产过程。

通过互联网,戴尔公司和其上游配件制造商能迅速对客户定单做出反应:当定单传至戴尔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把定单分解为子任务,并通过网络分派给各独立配件制造商进行排产。

各制造商按戴尔的电子定单进行生产组装,并按戴尔控制中心的时间表来供货。

戴尔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成品车间完成组装和系统测试,剩下的就是客户服务中心的事情了。

“经过优化后,戴尔供应链每20秒钟汇集一次定单。

”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定单被汇总后,供应链系统软件会自动地分析出所需原材料,同时比较公司现有库存和供应商库存,创建一个供应商材料清单。

而戴尔的供应商仅需要90分钟的时间用来准备所需要的原材料并将他们运送到戴尔的工厂,戴尔再花30分钟时间卸载货物,并严格按照制造订单的要求将原材料放到组装线上。

由于戴尔仅需要准备手头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工厂的库存时间仅有7个小时。

这一切取决于戴尔的雄厚技术基础———装配线由计算机控制,条形码使工厂可以跟踪每一个部件和产品。

在戴尔内部,信息流通过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和企业的运营过程及资金流同步,信息极为通畅。

精密的直接结果是用户的体验,一位戴尔员工说:“我们跟用户说的不是‘机器可能周二或者周三到你们那里’,我们说的是‘周二上午9点到’。

”戴尔公司也经历过库存危机库存过量戴尔出现库存过量的背景是,公司成立才4年多,就顺利地从资本市场筹集了资金,首期募集资金3000万美元。

对于靠1000美元起家的公司来说,这笔钱的筹集,使戴尔的管理者开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大量投资存储器,一夜之间形势逆转,导致重大存货风险。

“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只知道追求成长,对其他的事一无所知,”迈克尔说,“成长的机会似乎是无限的,我们也习惯于不断追求成长”;“我们并不知道,每一个新的成长机会,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戴尔公司当时大量购买存储器的原因主要有:◆戴尔成长良好,其领导只看到机会,忽视了风险;◆ 戴尔当时刚刚上市,募集了数千万美元的资金,大量的现金趴在账上,导致领导者产生急于做大的心理,并为资金寻找出路;◆ 戴尔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迈克尔本人对市场机会看得多一些,对风险则认识不足;◆ 戴尔当时的总经理沃克是个金融家,对PC行业的特性认识不足,没有人能够制约迈克尔的决策等。

存货风险戴尔每年的采购金额已经高达200多亿美元,假如出现库存金额过量10%,就会出现20亿美元的过量库存,一则会占用大量的资金;二则库存若跌价 10%,就会造成2亿美元的损失。

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戴尔保持低库存或者零库存的努力在继续,避免带来资金周转缓慢、产品积压及存货跌价方面的风险。

迈克尔评价说:“在电子产业里,科技改变的步调之快,可以让你手上拥有的存货价值在几天内就跌落谷底。

而在信息产业,信息的价值可以在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变得一文不值。

存货的生命,如同菜架上的生菜一样短暂。

对于原料价格或信息价值很容易快速滑落的产业而言,最糟糕的情况便是拥有存货。

我们在1989年经历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原因居然与库存过量有关系。

我们当时不像现在,只采购适量的存储器,而是买进所有可能买到的存储器,我们在市场景气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买进的存储器超过实际所需,然后存储器价格就大幅度滑落。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存储器的容量几乎在一夕之间,从256K提升到 1MB,我们在技术层面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况,我们立刻被过多且无人问津的存储器套牢,而这些东西花了我们大笔的钱。

这下子,我们这个一向以直接销售为主的公司,也和那些采取间接模式的竞争对手一样,掉进了存货的难题里。

结果,我们不得不以低价摆脱存货,这大大减低了收益,甚至到了一整季的每股盈余只有一分钱的地步。

”引发资金周转危机库存过量风险直接引发了戴尔公司的资金周转危机。

假如戴尔当时把募集资金3000万美元的30%投入购买元器件,由于市场变化,在危机后,戴尔库存价值损失90%,换句话说,在危机爆发后,戴尔就可能损失720万美元。

这对一个成立刚5年的公司,打击可以说是很大的。

这时只得被迫低价出售库存,以拯救公司。

在成长初期,戴尔公司在论证项目和拓展业务时,比较看重收入、利润这样一些指标。

假如某年戴尔的年销售收入为15000万美元,那么其容易确定翻倍的业务计划,即要求在下一年完成30000万美元的收入。

在确定超高收入计划的同时,戴尔的支出指标被忽视了,利润仅仅是账面指标,不能说明问题,这是戴尔盲目追求成长的主要表现。

戴尔公司从直销电脑起家,开始涉足的产品线比较单一,主要是做一些IBM的产品。

后来,戴尔成长了,发展了,产品线的品种逐步丰富起来,不但做PC产品的销售,还做各类PC边缘产品的销售。

后来,戴尔又向海外市场延伸业务,进入欧洲市场。

由于业务增长得很快,戴尔内部出现了乱铺摊子的现象。

迈克尔说:“不管是当时也好,或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不了解其他产业的经济形态,也没有现成的系统或者管理架构来监督这种业务。

我们不断的花钱,而此时的获利率却开始下降,同时存货和应收账款也愈堆愈高。

”1993年戴尔公司的“现金周转成了问题”。

库存过量引发重大的省思戴尔遇到巨大的库存风险之后,通过媒体向投资者公开披露风险信息,造成股价暴跌,这使迈克尔本人第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

巨大的库存风险促使戴尔公司积极深刻地反省自己,同时也促使迈克尔深思存货管理的价值。

在IT这样剧烈波动的产业中,制约决策也是很有价值的,这次教训也坚定了迈克尔对引入双首长管理体制的决心。

存货过量的风险是直接引导戴尔确立“摒弃存货”原则的基础:一是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降低自身的库存风险;二是通过强化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并利用充分的信息沟通降低存货风险。

在经历风险之后,戴尔才深刻认识到库存周转的价值。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戴尔公司又进一步完善了库存管理模式,并丰富了“信息代替存货”的价值内涵。

对我国企业的几点启示1、以渠道能力为目标。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一个买方市场, 换言之就是一个“渠道为王”的市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渠道尤其是销售渠道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非常突出。

国外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面向生产领域,是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内向型模式,在功能设计和企业应用上往往以计划优化、排产计划等为核心。

而中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外向型的,是面向渠道尤其是销售渠道管理的应用,在功能设计和企业应用上往往以规范渠道行为、提升渠道业务协同效率等为核心。

2、以外包租用模式为实现方式。

通过DELL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案例我们看到,DELL公司作为一个国际知名企业,本身有实力自己建设一个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而在中国,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如DELL公司一样,有实力、有必要去建设自己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中小型企业的IT环境、IT技能和IT价值规律都比较缺乏。

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经营管理水平、技术与资金实力与DELL公司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能够自建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企业少之又少,就是联想这样优秀的企业在自建供应链管理平台时也会碰到非常有挑战的困难。

由此可见,完全复制DELL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来说并不现实。

但同样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却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供应链管理就具有通过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采取外包租用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整合渠道资源,实现渠道流程优化,这种模式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3、以先固化后持续优化为实施策略。

国外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立足于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而中国则主要立足于外部资源的宽度利用和横向整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