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课件
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 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 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 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 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拓展知识
文艺复兴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 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 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 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代表作: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正 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 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 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 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 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 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尽管剧情发 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老谋深算,阴险毒辣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克劳狄斯之侄。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吹牛拍马,故弄玄虚。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心地纯洁、善良多情。
2.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 容。
鉴赏点二:分析人物心理,鉴赏戏剧冲突 1.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 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 什么?
【明确】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 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 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情景导入
• 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 尽的宝藏。《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 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美〕克里夫顿·费迪曼 《一生的读书计划》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 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3.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 的罪孽。”),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 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 哈姆莱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悲痛欲绝,落水而死;王后爱子心切,饮毒酒而亡;国王被 哈姆莱特灌毒酒而亡;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双方中毒而亡;
整体感知 1.理清人物关系,给本课的7个出场人物写份说明(应包含人物身份、主要性格 特征)。
•表现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个是生死问题 •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 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审美鉴赏
鉴赏点一:分析表达技巧,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
1.话剧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试举一例说明。
2.国王窥视的部分多次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请你至少找出三处,并说明其本体和喻
体。
【名师导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即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以及“如”“像”等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
【明确】第一处,“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 顾虑”,本体是死亡,喻体是“睡眠”;第二处,“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 神秘之国”,本体是死亡,喻体是“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第 三处,“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本 体是哈姆莱特,喻体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 一朵娇花”。
全剧情节梗概
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 的缘起。
第二幕:哈姆莱特悲痛欲绝,装疯度日,新国王克劳狄斯开始怀疑,派原为哈 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 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刺杀”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 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弄清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领会剧作的情感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 量。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剧的主旨、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知人论世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之父,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 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爱好戏 剧,20岁后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 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 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 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明确】个性化的语言和由表现人物个性决定的恰当的台词方式是话剧塑造人 物的重要手段。如:
国王 (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 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 负啊!
这段台词真实地暴露了国王的内心世界,把国王的虚伪、丑恶和内心的不安 揭开了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