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就已经是六朝故都了。
凤凰台是金陵的一处名胜古迹,有着凤凰来游的美丽传说。
李白登上凤凰台,面对如烟往事、如画江山,不禁感慨万千。
在诗的首联中,第一句点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
而接着一句“凤去台空江自流”,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
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颔联两句承接上联,概括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草埋幽径”,写昔日似锦繁华的吴王宫苑如今湮没在荒草径里;“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荣耀一时的晋代豪门权贵,如今成了散落荒草之中孤冢野坟。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六代繁华,早已如云烟消散,看不见了,只有那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紧接着的颈联两句,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脚下的大江中,白鹭洲横卧江心,使江水分流,滚滚向东。
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感叹不已,惆怅难忘。
因此,接下去的尾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的“浮云蔽日”,暗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
“长安”指朝廷,“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忧愁。
这样,将登台怀古的感伤,与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担忧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运用七律的形式吊古伤今,借景抒情,自然浑成。
诗从神话传说开始,落笔轻灵,悠然无尽,不禁感慨万端。
接着两联,分承首联,一为感慨世事变迁,一为描写眼前景象,联结古今,融会情景。
最后以深切的忧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和愤慨,也深情地诉说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回肠荡气,余韵悠然。
2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赏析】这是一首乐府诗。
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层:开头四句描绘边塞景色,中间四句写历来征战,最后四句写戍客思归的情愁。
开头四句使用了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云、月四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苍凉苦寒的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的景象。
万里长风,横贯玉门关而来,气势雄浑。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云、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图景。
这幅万里边塞图表面上只是自然景象,其实是征人东望所见,浸染着边关将士的怀乡之情。
将士虽然身在西北边疆,然而,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似乎感觉到长风浩浩,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吹过玉门关,带来了家乡的气息,很容易勾起戍客怀乡的情绪。
诗人所营造的这个气势磅礴的所在,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诗人正是借助这样的场景,自然地转入对战争的思索。
中间四句,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叠印出征战的景象,高度概括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李白对战争的深沉思索。
玉门关以西的白登道、青海湾,历来是中原抵御外族入侵的主战场。
在那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战争,不知有多少将士血染征袍,战死沙场,永远地失去了归路。
即使没有战争,也同样会有不知多少征夫戍客将年轻的生命连同青春的激情耗尽!最后四句,写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
“戍客”望着边地的景象,因“长风”吹过玉门关,而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
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应该也在思念自己,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这样一幅两地相思图,不禁引发人们深深思考:烽烟何时熄灭,战争何时结束?边疆的将士啊,何时才是归期?闺中的思妇啊,何时才能团聚?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明月映照下的孤城下,在云海茫茫的天山上,在长风吹过的雄关外,在亘古荒凉的大漠中,征夫,那个成为“不归”代号的思乡人,已然成为一尊望乡石像——他们的眼前,是滚滚的狼烟;他们的身后,是遥不可及的故园。
这首诗思索深刻,感情深沉。
诗人瞩目于古往今来边疆上漫无休止的战争,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人所带来的无限痛苦。
但诗人并没有对战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他只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战争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写出了战争给征夫思妇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人们在这沉重的代价面前自己得出对战争的认识。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
而李白却用如椽巨笔,描绘出一幅苍茫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这种感情,豪宕中不乏闲雅,浩渺中不乏柔婉,读来既激情满怀,又柔情万种。
如此写法,恐怕只有胸襟像李白这样既有天风海雨的气势又有真挚浪漫情怀的诗人,才能做得到。
本诗意境阔大深远,格调苍凉凝重,感情柔美凄清,有一般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3 客中作(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年因蔑视权贵得罪当权派而被迫离开长安之后,搬家到东鲁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
称兰陵为“客中”,给人以“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
但本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传统写法,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盛唐的繁荣景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地异乡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
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
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意料中,又出人意外。
说在意料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
这样的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
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
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
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也是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的超凡脱俗之处。
4 咏风(唐)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hè)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yíng)。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虽然只活了26岁,却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更是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本篇所咏的“凉风”,具有一种平等普济的美德。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
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
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
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
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于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
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
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表现风势之速。
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
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
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5 杳(yǎo)杳寒山道(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赏析】寒山,又号寒山子,是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
他主要隐居在浙东天台山寒岩,所以自号“寒山”。
他的诗一般没有题目,随意题写在树间石上,很多诗篇轶失了。
但即使这样,当时流传于世的寒山诗也超过了六百首,现存三百多首,有《寒山子诗集》传世。
这首诗主要写他行走在寒岩山路上所见景致和氛围,并由此烘托出一个与世隔绝的山中隐者的形象。
首联两句描述出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
“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
颔联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
“啾啾”、“寂寂”两个迭字词富于变化。
“啾啾”有声,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
“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颈联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
“淅浙”,指风吹的形貌;“纷纷”,写雪飞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
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出现了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
“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尾联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
“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可以表现出时间之悠长。
诗人长年置身于深山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表现其超然物外的冷寂心境,与前面冷寂幽深的山路,很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叠字领起,非常新奇。
作者还注重选择叠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地统一起来。
因而随着迭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情境,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态。
迭字的妙用,不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