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案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游戏引入。

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一)教学例l,初步认识负数。

1.出示上海、南京、北京的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3个城市当天的最低气温吗?2.比较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不一样在哪?3.刚才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非常巧,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

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

这是一组相反的量。

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吗?4.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5.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第2题。

(1)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2)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1.出示例2图,谁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 (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上顶的距离呢?(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谈话:一个地点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称为海拔高度。

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

2.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板书:海拔+8844米海拔-155米)3.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2题。

学生读出文字,再完成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三、以“比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内涵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结:像+4,40、+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是正号,正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是负号,负号一定要写。

3.讨论:0属于正数或负数呢?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4.“练—练”第l题。

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5.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四、用“多层练习”巩固1.基本练习。

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你们为什么不写0?2.第4题,对比练习。

选择合适的结果填在括号内,学生各自连线。

3.第5题。

(1)谈话:-88.3也是负数,负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4.第6题。

学生在书上画图,集体校正。

五、全课总结。

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5页例3、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通过对具体情境中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的描述和交流,丰富学生对负数意义的认识。

3.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复习1.复习导入读一读,说说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这里主要要通过数轴来理解负数的大小。

)30、-5、+12、32、-3、-7、+152.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温度、海拔高度用正负数来表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好多情况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教学例31.出示例3: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表。

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例3,小组讨论。

(1)指名读一读表中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些什么。

(2)问: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3)从表中你还知道些什么?2.小结。

在通常情况下,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在集体校对。

三、教学例41.出示例4平面图。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提问: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3)小华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走了124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把向南走的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北走了1240米可以记作什么?(4)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2.小结让学生明确: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确定其中一方向的米数记作正数,则与它相反方向的米数记作负数。

(要引导学生方向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没有固定的规定,和盈亏不一样)3.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数轴上数的大小情况,0的左边是什么数,0的右边是什么数。

再试填方框中的数,填好后读一读,体会这些数的大小,然后思考:-2接近2,还是接近0?4.完成练一练(1)第一题先让学生看表,判断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收入还是支出,再联系具体项目内容,说说各项收入和支出。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7—10题。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么想的,还可以让学生再举一些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日常生活问题。

第8题,先出示存折,让学生说说从着一页的记录中能知道些什么,让他们明确:记录中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负数表示取出的钱。

再要求学生完成填空。

第9题,让学生明确:如果把上升的厘米数用正数表示,那么下降的厘米数则可以用负数表示,第10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0表示没上车也没下车。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教学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树叶、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分一分、数一数。

1.出示例图。

2.如果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说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自己数并说说怎么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怎样可以数得准确,并且又快又好?分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4.讨论:如果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你会怎样分?又会怎样数?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指出: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再数比一格一格数简单、快捷。

二、移一移、数一数。

1.出示例图。

2.如果运用刚才的方法分一分、数一数,你能数出它的面积吗?有什么问题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3.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平移?4.形状改变了,面积的大小有变化吗?那么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三、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例图。

2.如果每格是1平方米,要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又有什么问题?提示:先把整格的和不满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然后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你认为这样的算法合理吗?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4.小结:把不满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结果,是合理的。

5.运用这样的方法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分组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评讲。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6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在小组中完成,完成后交流、汇报。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试一试。

3.根据教室里的物体,你能说说它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五、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节课的课堂实践,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在计算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