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4.得无⋯⋯乎?得无⋯⋯耶?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请看下面的例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如⋯⋯何若⋯⋯何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
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②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6.何有于⋯⋯?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特殊句式的紧缩和移位。
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7.何⋯⋯为?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
“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 wè,i 一”是读“wé。
i ”读“wè的i ”时候,它只有介词性。
一是读“wé。
i ”读“wé的i ”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
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
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
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 wé。
i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 wé。
i ”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请看下面例句: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8.不亦⋯⋯乎?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
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
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下面的几个例句: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9.有⋯⋯者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
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
① 人有亡斧者。
(《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②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
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词,表示提宾。
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①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11.唯(惟)⋯⋯是⋯⋯惟⋯⋯之为⋯⋯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
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作的唯一性,译为“只”。
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
请看下面的例句:① 惟命是从;② 惟利是图;③唯你是问;12.所以⋯⋯所以⋯⋯者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首先我们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②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 笔,所以书也。
(表工具)④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
(《墨子》·公输》)(表凭借。
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
(《墨子·公输》)(表办法)13.⋯⋯何所⋯⋯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
懂得了这一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③白雪飘飘何所似?14.有所⋯⋯无所⋯⋯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
需要强调的是,“有”、“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
这两种固定格式的翻译比较灵活。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②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
(《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15.有以⋯⋯无以⋯⋯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与“无(所)以”的省写。
“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 或“无”的宾语。
如下面的例子:①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可灵活地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可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