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及答案第2次平时作业(第4—7章)

实用(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及答案第2次平时作业(第4—7章)

实用(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及答案第2次平时作业(第4—7章)得分批改人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 B )。

A.编码、提取、存储 B.编码、存储、提取C.提取、编码、存储 D.存储、提取、编码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C )。

A.中间稍快B.中间稍慢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3.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这种学习属于( C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4.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 C )A.常规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D.创造性思维5.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 D )的影响。

A.定势 B.正迁移C.原型 D.负迁移6.人类具有的五种基本情绪是( C )。

A.羞耻、愤怒、恐惧、同情、快乐 B.悔恨、快乐、悲哀、厌恶、痛苦C.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痛苦 D.愤怒、喜欢、恐惧、羞耻、厌恶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影响。

A.激情B.心境C.应激D.以上一个也不是8.一般来说,( A )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

A.中等B.弱C.强 D. B和C都是9.母性动机是一种( B )。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交往动机10.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内容的有( ABD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成功需要D.尊重需要得分批改人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4分,共24 分)1.倒摄抑制:P792.元认知策略:P893.原型启发:P1054.聚合思维:P985.迁移:P1026.成就动机:P145得分批改人三、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30分)(一) 怎样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的过程?解答要点: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有关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是指个体在将各种感觉器官获取的外界信息,转换成各种不同的记忆代码在记忆中存贮,以备日后提取的心理表征。

编码的方式、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影响记忆的存贮和以后的提取。

(2)存储。

存贮是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里,以备日后必要时提取。

(3)提取提取是指在必要时将存贮于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过程。

(二)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主要是指问题本身的性质),也有主观因素。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动机;(2)定势;(3)知觉情境;(4)功能固着;(5)迁移。

(三) 简述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P104_107解答要点:(1)重视发展发散思维, 通过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2)丰富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关系, 只有发展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创造性思维才能较好地得到发展。

(3)利用原型启发;利用原型启发发展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使他们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相似性,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广泛接触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的新成就。

在学生们的课外小组活动中,也可以用原型启发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如:独立型人格、灵活型人格、容纳型人格、主动型人格、痴醉型人格。

(四) 举例说明非言语情绪表达方式有哪些?P119_120(五) 说明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

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

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有许多心因性疾病就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

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

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得分批改人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一) 遗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加强记忆、减少遗忘、有效地学习? P76_80解答要点:(1)遗忘主要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①消退因素;由于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而逐步减弱导致最后消退。

②干扰因素。

由于记忆材料的相互干扰而导致记忆受到影响,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要加强记忆、减少遗忘,从而有效地学习:①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复习策略要解决的,是如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内容的遗忘,即在遗忘尚未发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复习的时间: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分钟至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可以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

这样就能够增加开始和结尾的数量进而提高记忆效果。

至于每一单元的复习时间,可根据学习材料的趣味性与难易程度而定。

复习次数:学习完某一新内容后,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重复学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

复习的方法: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加深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的重要保证。

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心,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此外,还应尽量地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地进行记忆,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增加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途径,自然就使记忆的效果得到了增强。

⑵采用记忆术进行记忆:记忆术,简单地说就是记忆的技术或方法,是有效提高记忆中信息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有些记忆术是纯语言的,有些是纯表象的,也有一些是混合的。

就记忆术而言,无论它的实施是偏重于编码阶段,还是提取阶段,其目的都是加大记忆容量和延长保持时间。

此外,谐音法也是帮助记忆的良好方法之一,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谐音,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指导意义?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主要观点是:(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2)马斯洛在需要层次基础上分析了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依次出现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总有一种需要处在优势地位,成为主导需要,人的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普及程度有关。

(3)马斯洛特别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①需要是人的行动之源,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原动力,也是激励的依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的最广泛的理论,对学校管理与教师激励具有指导意义。

马斯洛不仅注意到人的生物性,更关注人的社会性,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使管理成为一种充满希望的事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如何提高组织效能,激励人的积极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和思考空间。

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指出了人的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也为管理者指明根据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我们应采取的不同的管理策略。

如:生理需要追求的是工资、福利、健康的工作环境,其管理策略是工资奖金制、贷款制、医疗保健、合理的工作时间、福利措施等;安全需要追求的是职业保障、防止事故,其管理策略是安全生产、危险工种的福利制度、保险制度、退休金制度等;社交需要追求的是友谊、接纳、认同,其管理策略是协调人际关系、团队活动、教育培训;尊重需要追求的是荣誉、地位、权利、责任,其管理策略是考核、晋升、表彰、参与等;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的是成长发展的条件和挑战性的工作,其管理策略是参与决策、破格晋升等。

③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层次是指一般人的需要,而实际上每个人的需要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

一是不同的人,各种需要的程度不一样;二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需要的层次会不同。

作为管理者要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关注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尤其要关注并尽量满足员工的主导需要。

如对新员工,要首先安排好他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对中年员工要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其在中等层次的需要获得满意。

④在管理中要尊重、关心、信任员工,努力创造宽松和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发展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给他们自我实现的途径,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三) 什么是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并阐述如何使用该理论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解答要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他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来自人的内部,员工从事的工作本身可以调动他的内在积极性。

赫茨伯格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

他把引起职工不满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如果员工的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

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

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主权,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

基于这种观点,在员工管理中,应该采取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和弹性工时来提高职工的生产效率。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对于工作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实施那些措施时,要有的放矢,大致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