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ABBB
6-9.DABD
二、多选题
1.ABD
2.ABCD
3.ABCD
4.ABC
5.ABC
三、填空题
1、行为或行为潜能
2、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3、观察学习
4、连续强化、间隔强化
5、认知地图、位置学习实验
6、观察学习
7、替代强化
8、替代
四、判断正误
1、正
2、误。
“负强化”改为“消退”
3、正
4、误。
“正惩罚”改为“负惩罚”
5、误。
“分化”改为“泛化”。
6、正
7、误。
“经典”改为“操作”
8、正
五、简答题答题要点
1、答: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学习的特征: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答:强化原理是斯金纳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利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对个体进行训练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训练方法。
(1)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斯金纳认为,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织。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物或事
件。
强化物每在相应的操作反应行为之后出现一次,我们就说这一操作反应行为得到一次强化。
○1强化的类型。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
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强化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反应就称为正强化;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反应就称为负强化。
○2强化程式。
斯金纳认为,最有的强化程式有四个:第一,定时距强化程式。
第二定比率强化程式。
第三变时距强化程式。
第四变比率强化程式。
(2)强化程序安排
案例:张栋上小学三年级,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玩电子游戏。
在此之前,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学习和玩游戏两不误。
但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校的几次竞赛他都滑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老师建议张栋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以往,张栋每天下午四点半放学回家,先玩游戏到六点半,爸妈回来后吃饭,吃完饭就七点半,再开始写作业,一般八点半能完成,然后看电视或再玩一会儿游戏,九点开始洗澡。
根据以上案例,可按照以下程序来逐步控制张栋玩游戏的时间。
○1确定最终行为目标。
本案例的最终行为目标是逐渐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2确定基准线。
如每阶段减少玩游戏的时间至少半小时。
○3划分阶段。
本案例划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行为达标以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一阶段:取消八点半到九点的玩游戏时间,改为读书。
第二阶段:下午四点半至六点半之间的玩游戏时间缩减到六点费事,剩余时间为写作业、读书和户外活动。
第三阶段: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之间玩游戏的时间缩减到五点半结束,剩余时间为写作业、读书和户外活动。
第四阶段:下午四点半到五为半之间玩游戏的时间缩减到五点结束,剩余时间为写作业、读书和户外活动。
最后控制在每天只玩半小时的游戏。
上述四个阶段,周一到周五之间犯一次就取消双休取消双休日玩游戏的权利。
○4选择强化物。
如双休日的玩游戏权利,双休日不上学,这对张栋是很有效的强化物。
○5安排后果。
严格执行规定,如有违反,取消强化物。
○6评估效果。
对前四项进行评估,呼气良要及时调整。
3、答:(1)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所谓完形,也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
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一切学习,其实质艾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
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
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4、答:(1)道德行为是通过改变学习,模仿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起决定因素的是环境、
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
(2)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3)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最重要形式。
它包括注意、保持、行为再生和动机四个过程。
5、答:榜样的条件包括:
a榜样示范的特点要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b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c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
d榜样示范行为要具有可信性。
e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六、论述题(答题要点)
1、桑代克试误(猫)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埃尔伯特)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鼠、鸽子)
观点:
A 学习是有机体的行为在环境直接影响下发生的改变的过程
B 学习的本质是有机体行为方式上的外显变化
2、顿悟学习苛勒实验:大猩猩
潜在学习托尔曼实验:老鼠跑迷宫
观察学习班杜拉实验:儿童攻击行为
观点:认为学习是有机体主动接受环境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引导行为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是引起了有机体心理上的内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