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资源学绪论

中药资源学绪论

中药资源学
主讲人:罗明华 Email: mhemei@
绪论
一、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学
(一)中药资源及其范畴
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包括自然资源 与非自然资源。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 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 和。
(二)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 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

《中国民间单验方》。
▪ 这项工作的完成,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药资
源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总结,也标志着中药资
源学科的形成。
中药资源学的奠基人与传承人
周荣汉教授
王文全教授
1、1987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部分高 等院校试办中药资源学专业。
2、1993年5月由周荣汉主编出版了第一本 《中药资源学》。
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一)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 ▪ (二)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 ▪ (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
(一)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
1、《诗经》叙述了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 用 植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 365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每种药物记载了它的 功能主治,很多药物还记载了生长地,有些还记载了 识别特征与方法。
▪ 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动态,是制定中药产业发展
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
利用的基础。
五、中药资源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和教学要求
(一)中药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植物学和动物学 植物学(botany)和动物学(zoology) 是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知识。
2、生态学和生理学 生态环境对药用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
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书名 神农本草经
作者 不祥
年代 东汉末年
说明
3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 120种,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中,无毒、 有毒均有;下品125种,多毒,不可久服。特点: 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汉代以前药物的总结。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 (证类本草)
(二)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
1、根据1982年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 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由4万多人参加了这次 调查研究工作,历时5年。
2、1993年整理编纂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书》:
▪ 包括:《中国中药资源》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中国中药区划》

《中国常用中药材》
3、梁代陶弘景撰著《神农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达730种, 每一种药物均有较详细的记述,包括药物的性味、主治、 产地、采集、加工等。
4、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它载药1892种,药图 1109幅,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药物著作之一。
5、清代,吴其浚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 实图考》, 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1714种。种类特征以及 采收加工技术等多方面。
究,满足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 3. 要系统研究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
技术体系,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四、中药资源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
(一)中药资源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资源的种类、储量和可利用采收量,不同地区、不
同条件、不同种类以及不同采收期资源的质量,资源的 储备和社会需求量,这些均属于中药资源学科的基本研 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 4、在知识上,要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构 成、自然分布和中药区划、常用地道药材 的分布格局、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 径。
▪ 5、在技术上,要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的基本环节、中药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以 及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管理方法。
再 见!
都具有重要的限制作用,对药材的质量也 具有重要的影响。
▪ 5、中药鉴定学
▪ 中药鉴定学(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是中药资源质量评价 的基础知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 定,都离不开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和技能。
3、药用植物栽培学与药用动物饲养学

陶弘景
苏敬等22 人
南北朝梁代 (520)
唐显庆四年 (659)
7卷,载药730种。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 次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各一 品,有名未用三品。特点:现存第一本有确切 年代和作者的最早本草。 本草学祖本。
53卷(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7 卷)。载药844种。特点: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 比欧洲Nürnberg(1542)药典早883年。收载 图,进口药、香料等。
▪ 应加强实践,在调查中培养能力。
▪ 2、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中药资 源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既具有深 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 人才。
▪ 3、在理论上,要能够总体把握保证中药 资源可持续的技术路线和社会基础,了解 中药资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深刻认识中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以及地道 药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 1、在学习方法上,应以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相 关书籍、期刊和网络文献资料的阅读相结合。
▪ 通过课程教学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的 学习;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以 及近期相关技术成果。要善于将其它基础学科 的知识与本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做到多学科 知识的融汇贯通,深刻理解中药资源的理论与 技术体系。
唐慎微
宋徽宗大观 载药1744种。特点: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本草。
2年(1108)
为一本集历代本草学大成之作。由政府派人修 订3次,收集医家和民间大量单方、验方,补充
了经史文献中记载的大量药物资料。现在流传
的《神农本草经》是从《证类本草》中辑录下
来的。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万历24年 (1596)
52卷,列为16部,标明为纲,列事为目。载药 1892种,附方11096条。我国本草巨著。达尔文 称它作“中国的百科全书”,本书出版以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珍视。
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中药资源学的基础。调查 某个地区中药资源的种类、品质、分布、蕴藏量、可采 收量和濒危程度,是开展中药资源学研究的工作基础, 也是制订该地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和保护措施的 基本依据。
(三)中药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定向培 育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的科 学利用和人工资源定向培育的有关理论和 技术是中药资源学科重要的研究任务。
8、王文全、沈连生主编的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 资源学》2004年出版,
9、郑汉臣主编的《生药资源学》也于2004年出版。
(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
▪ 在近一个时期内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要深入探索药材质量形成的生物与环境机制,特别是地
道药材形成的机制,实现中药材生产质量的人工调控; 2. 要大力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以及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研
(四)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资源开发。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
深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五)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拯救珍稀濒危药用物
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适度扩大社会紧缺资源的再生产,
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
(六)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ivativition)和药 用动物饲养学(thremmatology)是资源 人工培育的重要学科。
4、天然药物化学与其他有关化学
中药材质量优劣的评定,药用活性成分及 其含量的分析测定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手 段,需要多种化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这 项工作。
(二)学习方法方法和要求
二、中药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药资源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物质保障. 中药资源作为人类防病治病的物质,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医防
病治病的主要手段。 (二)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医药行业,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的生产原料。 中药工业企业 1100多家,生产剂型 40余种 8000多种中成药。经 营中药材品种1000种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多万km2,产量超 过35万吨。许多地方政府都把中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 点。 (三)中药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药资源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其采收利用和加工都会对地区 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影响。
3、罗天浩主编的《森林药物资源学》1994 年出版,
4、叶万辉、陆兆华主编的《中药资源学引论》 1995年出版,
5、张康健、王蓝主编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学》1997年出版,
6、陈焕亮、卢晓东主编的《中药资源学》1998年 出版,
7、张思迪、郑汉臣主编的《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 植物资源的保护》2000年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