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
——亲历异国生活,感受西方文化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教研室许聪宏
《英语课程标准》有一句话这样描述文化意识的作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笔者认为文化意识不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而且是得体表现行为的保证。
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章在各种报刊杂志时有所见,但大多从文本出发,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行为文化角度,以在国外亲身经历或见到的事情为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撞,谈谈中西方行为文化差异,以加深广大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意识内涵的理解。
一、注意从众文化影响,培养独立思辨意识
先看看2001年某月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机场入境处一位海关官员与一位中国旅客的对话:
Officer: “Excuse me. What‟s this? Isn‟t it food?”
Visitor: “Yes, it‟s sweet potato.”
Officer: “Why do you tick …No‟ on this column of food? Do you know English?”
Visitor: “I‟m sorry, sir. I just copy the others‟ forms.”
Officer: “Who tells you to copy?
……
那位旅客通红着脸请求检查关员原谅自己的错误,念在他初次出国不知行规,态度诚恳,在领队的一再道谦和请求下,罚款两百澳元的惩罚最后被免了。
为什么首次踏入异国他乡就遇到那么尴尬的事?入境海关申报单上对“食物”的含义作了特别的解释:“Anything that
can be put into mouth”。
Food。
那位旅客明知自己带了可以吃的红薯干却在
语吗?不,他是一位英语很不错的英语老师。
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呢?原因有二,一是受中国从众文化习惯的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即: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他看见
其他成员的申报单上全部在
部在
影响,领队是一位澳籍华人,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经验,通晓澳洲文
化,熟悉各项国际入境通关手续。
他说与其实事求是地在
√,不如全部在
况下检查关员都相信旅客。
出于对那位领队的信任和怕被检查的麻烦,他按照他的误导去填写了。
源远流长的从众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对其是好是坏我们无法加以过多的评判,但我们起码应做到:做事要遵守基本的原则,不盲从,要学会思考,注意培养独立思辨意识。
二、注意豪放文化影响,培养尊重他人意识
+
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形容我们中国人说话的方式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不管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公共汽车上,也不管是在餐厅里,还是在其他公共场合,只要有三两个相熟的人在一起说话,往往声音响亮,说到动情处比手画脚,眉飞色舞,旁若无人。
由于这种固有文化习惯的影响,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的公共汽车上、餐厅里觉得很自然的表现经常遭到当地居民的白眼。
为什么他们觉得我们异类?因为西方人在餐厅里吃饭就象蚕吃叶子一样只能听到吱吱的声音,他们交谈的声音只有我们称之为窃窃私语那么小,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在公共场合说话大声就会影响到周围人。
可见,在最讲究民主和自由的西方社会里,人们懂得个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他人自由基础上的,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
我们说话大声,本无可非议,究其心理无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突现自己的重要,深不知自己这种微不足道的行为在干扰着别人的
交谈、思考、工作或休息。
将说话大声纳入“豪放文化”范畴不知是否恰当,对豪放文化,我们更不能盲加评论,但我们自觉自己言行豪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干扰或影响到他人,注意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注意吸烟文化影响,培养思前顾后意识
笔者不吸烟,对烟文化没有多少了解和研究,但在国外学习考察期间,有件事情特别令人感动而难于忘怀。
在一个澳洲当地居民家里住了三个月,发现家主安德鲁每次晚餐后都要到屋子外去抽一支烟,我好几次感到纳闷,窗户打开,屋子内空气流通,为什么偏要跑到外面去抽烟呢?一次晚饭后,安德鲁又准备出外吸烟,我禁不住问起了这个秘密,下面是笔者与安德鲁的一段对话:
Michael: Andrew, why do you want to go out of the dining room and smoke in the yard? Can‟t you have a cigarette in the house?
Andrew: No, I can‟t. Because you don‟t smoke.
Michael: But I never mind your smoking. And the windows are open.
Andrew: No. If I smoke in the room, and it causes you some health problem, you can sue me.
Michael: Oh, I see.
安德鲁的回答令我感动,更令我对当地居民自觉的高尚行为而敬佩,后来,安德鲁还告诉我,因为我到澳洲之前他们了解到我不抽烟,他的爱人Vall把烟都戒掉了,他也从不在自己的办公室吸烟,因为澳洲法律规定:禁止公民在公共场所吸烟,如果因为吸烟而造成他人健康问题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比国内情况,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自己常常在办公室、会议室、餐厅里被烟熏得头晕眼痛。
而烟民们呢?看到别人难受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得意得意洋洋。
不吸烟的多数公民在大多情况下只得默默承受这种恶劣环境的伤害和毒化,因为这是中国特有的烟文化,已经被广大的人群所接受和认同。
是不是因为某种行为成了文化,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损人利己呢?不,每一个公民都应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注意培养一种思前顾后意识,以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的
环境。
四、注意争先文化影响,培养遵守秩序意识
争先恐后可以算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大行为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因此暂且把它纳入文化的范畴。
走路我们争先恐后,开车我们争先恐后,坐公共汽车我们争先恐后,在饭堂吃饭我们争先恐后,购物人多我们争先恐后,甚至坐飞机我们也争先恐后。
因为受争先恐后文化意识的影响,一来自中国的旅游团曾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国际机场出了登机时集体插队的丑闻,当时那批人正准备从墨尔本国际机场乘飞机返回悉尼,未登机前人们一般坐在椅子上等候,登机开始牌亮出来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旅客分两队排队按序登机,但当时却出现了特殊的一幕,那群中国旅客斜插在一队的中间独立成排争先恐后登机,而将后面按序排队的旅客挤在后面。
西方居民一般修养较好,他们只是用冷眼和白眼藐视那与众不同的人群,要是发生在国内,我想不打起来,起码也吵起来。
为什么争先恐后行为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或文化?我们无从考究,一是可能因为我们人口太多,二是可能因为我们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或者还有其他说不清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形象,插队事情虽小,但却足可以损害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
五、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化意识的概念、内涵、意义、要求以及培养的途经和方法。
作为英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单是为了教会学生说几句英语,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他人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少丢脸,不出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体运用语言,才能得体表现行为。
本文多从中西方行为文化的反差作了比较和分析,而且多谈了自己文化的不足,其意在于使人们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国际间跨文化交际能力。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欢
迎大家讨论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