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大米酿酒

生大米酿酒

生大米酿酒.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

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

在用生大米酿酒时,一般都是先将大米蒸煮使淀粉糊化,然后再进行糖化和发酵。

为了节省能源,日本采用生大米不进行蒸煮而直接酿酒的方法。

制作方法1.所用的酶制剂为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酸性羧基肽酶等,所用原料为整粒的生大米,其方法是将生大米加水浸泡、加酶制剂进行糖化,然后加酵母发酵。

2.用大米(米曲)3千克、水8升,在室温条件下,制成曲液。

第一次加料:醪液温度为15℃,加入大米15千克,水15升。

第二次加料:醪液温度为10℃,加入大米28千克,加水33升。

第三次加料:醪液温度为8℃,加入大米54千克,水77升。

3.第一次投料后,让酵母繁殖一天,每天升温1℃,直到15℃,然后保温发酵直到结束。

生米酿酒特点1.整粒大米即使浸泡在水里也不会膨胀,所以不像蒸米醪液那样粘稠。

米粒吸水后仍然沉集于底部堆积为一层,而酵母则悬浮于上清液中,这和蒸米醪液的性质是不同的。

2.发酵初期,醪液比重较小,大米被糖化酶糖化所产生的糖,立刻就被酵母发酵,没有多余的糖残留着。

3.发酵停止后,大米的溶解和糖化仍在继续进行,所以还原糖和氨基酸会大量增加。

4.所酿米酒的氨基酸组成,取决于所用蛋白酶的性质。

5.因为醪液分成上下两层,所以容易把酒糟分离出来,而且酒糟和一般米酒的酒糟也不同。

产品特点外观金黄色,具有绍兴酒的香味,感官指标很好,香味成分比蒸米酿制的酒高,高级醇和醋酸异戊酯也比较高,酒度为18~21%。

广西、广东、福建省和湖南、江西两省的部分地区,人们习惯喝大米酿制的白酒。

尤其是在广西,无论是城市与乡村,男女老少都有喜欢喝20~35度的米酒。

一个县内即有数百家酿酒作坊。

但长期以来,无论是规模较大的县市级酒厂,还是一家一户的酿酒作坊都是采用传统的半固态酿酒方法制米酒。

这种传统的酿酒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将大米蒸熟后拌曲发酵,然后蒸馏得成品酒。

具体操作起来就更复杂一些,其工艺如下:浸米—蒸煮—扬冷、拌曲—入缸固态培菌糖化—半固态发酵—蒸馏—成品酒。

其中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烦,操作要求较为严格。

例如:将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内,待园气后初蒸15~20分钟,然后泼入热水,还要上下翻倒几次,又上盖,待园气后再蒸几十分钟,再进行第二次泼水、翻倒、再蒸。

同时还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内软、无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均匀一致等等。

如那一环节掌握不好,达不到要求都可能影响到出酒率。

v采用生大米酿酒就简单得多了。

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当然更不需要蒸煮。

将市售的大米买来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种,加入三公斤冷水搅拌、密封发酵,经蒸馏就得成品酒。

所以,有人戏称生料酿酒技术为“傻瓜酿酒技术”。

v生料酿酒,可以说就谈不上什么“工艺流程”,如果硬要编个工艺流程的话,那么这个工艺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发酵—蒸馏—成品酒。

v采用无锡和广西上林生产的《卢氏神曲》生料酒曲酿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与传统酿制的一样,甚至超过。

由此可见,采用生料酿酒,简化了工艺、节约了燃料和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还由于生料酿酒操作简单,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

由于生料酿酒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仅管这个新技术推广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许多酒厂的欢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酿酒技术的小酒厂和家庭酿酒作坊的普遍欢迎。

例如:目前广西省内即有上千家小酒厂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大米白酒。

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许多厂家在采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

然而,生料酿酒再简单也是一门科学技术。

既是一门科学技术,就有一定的工艺规范和操作规则。

遵循这些规则,出酒率就高;违背或不按这些规则操作,就达不到出酒要求。

原因是,由淀粉转变为酒是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假如改变了规定的作用条件,其代谢产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种代谢产物——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科学看成魔术,把生料曲种当成是“仙丹妙药”,以为在生大米中加点水,丢进去一点生料曲种,它就自然而然地“变”出酒来。

一但没有变出酒来或变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酿酒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现将笔者采访数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酿酒厂家的经验和个人的心得,总结几条出来供已采用的厂家和对生料酿酒有兴趣的厂家参考。

我们知道,酿酒的希望和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能得到较高的出酒率;二是酿出的酒能有一个较完美的口感。

但是,是否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的关键环节,是在发酵这道工序。

尽管曲种如何好,糖化力和发酵力如何高;尽管大米的质量好,含淀粉多;尽管蒸馏设备如何先进、接酒技术如何高明。

如果在发酵这一环节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

如何发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厂和酿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经验。

但生料酿酒与传统的燃料酿酒方法还有不同之处。

生料酿酒在发酵期中要特别注意和掌握温度、厌氧和发酵期这三个环节。

一、温度(指室温℃)。

生料酿酒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

高于40℃者易产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难以发酵。

最佳发酵温度是25℃~30℃。

温度与发酵期的关系是: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

具体说来,温度在20~25℃时,发酵期一般是15~20天,温度在25~30℃时,发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

温度在30~40℃时,发酵期一般为8天左右。

生料曲种耐高温,在35~40℃时酵母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且不会产酸。

因此,采用生料酿酒。

不存在“安全渡夏”问题。

但是,生料酿酒也存在如何安全过冬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温度20℃以下时,生料很难发酵,如温度在10℃以下则停止发酵,这时的酵母处于冬眠状态,不繁育生长。

因此,室温在20℃以下时,要采取保温和升温措施,使室温升到20℃以上,生料发酵才能正常进行。

室温在20℃以下时,除了采取保温、升温措施以外,还可以采取熟料发酵。

这里所说的熟料发酵与传统的蒸煮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熟料发酵是指将大料随便蒸煮而已。

具体操作就是将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过心即离锅冷却到36℃以下时,加生料曲种搅拌、密封发酵。

采用这种熟料发酵方法,五天左右即全部发酵完毕,然后蒸馏即得成品酒。

另外,也可将大米蒸煮成米饭,无夹心即可。

二、厌氧。

所谓厌氧,就是将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装入发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没有或缺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发酵。

尤其是在发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别注意厌氧发酵。

因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不需要游离氧参加。

如果在发酵中有氧气参加,酵母菌则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将糖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菌体使酒精的产量大为减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发酵,其产品是醋酸,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其产品是酒精。

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话,就一定要在无氧条件下发酵。

怎样进行厌氧发酵呢?许多酒厂的实践经验是:在发酵初期,采用半密封。

所谓发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发酵容器,至发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这段时期。

进入发酵中期和后期,就绝对采用全密封式发酵。

所谓中期和后期,是指自发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个发酵完全结束止。

有的厂家则与此相反,重视发酵初期的密封,但在发酵中期和后期就不重视了。

当原料投入发酵容器以后,他们很重视密封,但从此就无人过。

二氧化碳将塑料薄膜冲破了,捆绑的绳索松脱了,无人检查、更换,使空气中的杂菌大量进入发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长、繁殖、甚至把酒精作为它的养料,这就是有些厂家反映出酒率不高的原因。

三、发酵期。

发酵期是指,从投料到蒸馏前的这段时间。

上面已讲过,发酵期的长短决定于温度的高低。

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

我们不能说发酵期越短越好,当然也不能说发酵期越长越好,如何适当地掌握这个发酵期的长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环节。

适当的发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其次是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后,还要延长发酵期一二天,以利于酯化、增香。

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的标志是:生淀粉已完全转化为糖,糖已完全转化为酒精。

用检测残余淀粉的含量和总残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确定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了。

当残余淀粉和残余总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时,即说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彻底发酵。

一些小型酒厂和酿酒作坊没有检测设备,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呢?笔者于1996年编著的《生料酿酒工艺及其操作方法》一书中,曾介绍了用眼睛看、耳朵听、口尝、手摸等方法。

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再详述。

这里只介绍一种眼看、手摸的简单方法供参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挤压正在发酵中的米粒,如无硬心、无粗糙感,一挤就化,就说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彻底发酵了。

用眼看,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颜色。

当漂浮于发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发酵液由浑浊变青,而且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窜动时,就说明整个发酵过程已完毕,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了。

看颜色,就是看发酵液的颜色变化。

从投料起至发酵开始冒小泡时的这段时期发酵液是清亮、透明的。

从发酵开始至发酵结束这段时期,发酵液由清亮、透明变为米汤色。

从发酵结束至酯化时期,发酵液由米汤色变清,最后变成暗淡的淡茶色。

实践证明,适当延长一点发酵时间,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长多少时间才能算适当呢?笔者主张,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时,再延长一二天即为适当。

从颜色上看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由清变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进行蒸馏。

为什么要延长一二天发酵时间呢?因为酒的芳香物质,是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经生化反应而成为芳香物质。

这个生化反应过程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是酯化时间。

本文介绍的发酵方法适应于其他淀粉质原料如玉米、高梁、木薯、地瓜等生料发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