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运动2

地球运动2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三文科科目:地理授课人:
课题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
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1 课时
课标及高考要求
1.描述并掌握黄赤交角的形成和意义。

2.分析地球公转图和二分二至光照图,判读季节、晨昏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3.能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

4.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并掌握其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李晓春
教具课件课型复习课时安排 4 -课时教法读图分析学法个人主页
教学过程考点1 地球公转概况
1.方向及轨道
2.周期
(1)恒星年:以太阳为参照点。

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时间间隔,为365天6时9分10秒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真正周期。

(2)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照点。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为365天5时48分46秒,现行的公历年。

3.速度
【特别提醒】(1)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日地距离差别比较小,并不会对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考点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

(2)大小: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
一轴:地轴。

二面:黄道面和赤道面。

三角:地轴与赤道面夹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道面交角的度数=23°26′;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

(3)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3.黄赤交角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的变化→气候分布范围的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的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各地不再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没有四季的更替。

如果黄赤交角为90°,太阳直射点在南、北两极点之间来回移动,全球都有直射现象考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图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子午线时的太阳高度.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春、秋分日: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考点4 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晨昏线和太阳直射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晨昏线也在不断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及变化规律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如下图:
4.昼夜长短计算的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考点5 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1.光照图的类型
(1)地球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

除二分日以外的时间,晨昏线与极地的某两纬线圈(纬度度数相同)相切。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三幅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2)极地俯视图
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展开图(图柱投影图)
(4)立体图
2.光照图判读及应用
确定南北极点侧视图或立体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极地俯视图,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为南极
确定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确定直射点的位置直射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确定极昼极夜范围若太阳直射X°N,则(90-X)°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90-X)°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若太阳直射X°S,则(90-X)°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90-X)°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确定某点地方时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与此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为1小时。

夏半年,昼长夜短;冬半年,昼短夜长。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确定
日出、
日落
时刻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确定太阳升落方向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时,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春秋分日,太阳东升西落
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H=90°-ΔΦ(其中ΔΦ为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备课组长签字:年月日附注:课型填“常规课”或“复习课”或“习题课”或“多媒体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