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三百首邮票解读与赏析

唐诗三百首邮票解读与赏析

《唐诗三百首》邮票解读与赏析《唐诗三百首》邮票,在方寸之内做出了大文章,引中华文化之源泉活水,培育出一朵令人耳目一新的邮苑奇葩,实现了“图书邮票”和“多媒体邮票”的全新创意,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既传统、高贵、高雅,又富有现代感,富有趣味。

其形式之新,容量之大,制作过程之复杂,为中外邮票所少见,在文学、艺术、科技、印刷工艺和集邮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迷人魅力。

其“可视可听、可触可闻”的多媒体、多感官的欣赏方式,能激发人的好奇和兴趣,吸引人与产品产生互动,实现彼此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中得到唐诗之美与邮票之美的双重享受。

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方面,对《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进行了全面解读与赏析。

<引言>在国庆60周年盛大节日到来之际,全国各族人民和各行各业纷纷献礼,拿出自己最好的产品和作品,展现风采,赞颂伟业,祝福祖国。

中国邮政充满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邮票创作者们,此时也满怀激情,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精心打造了全球首套多媒体邮票——《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为海内外千千万万喜爱唐诗、祈盼盛世的朋友,特别奉献上一件十分特别的礼物,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奏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采乐章。

<概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一定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注1>正是遵循这一思想,邮票创作者们发现并无比珍惜《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这一宝贵选题,施展无限创意,终于引中华文化之源泉活水,培育出了这朵让人耳目一新的邮苑奇葩,其全新的多媒体、多感官的欣赏方式,充满趣味,能激发人强烈的好奇和猜想,进而吸引人的参与、互动,实现彼此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使之不论出于好奇、欣赏、趣味,还是学习、研究、收藏的任何目的,最终都能获得唐诗之美和邮票之美的双重享受。

这套邮票在如何表现传统的历史文化题材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创新突破,第一,新在对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发掘得比以往更深,并且尝试赋予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坚持古为今用,强调服务大众,注重普及,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新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邮票版的《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具有了可视可听、可触可闻的新鲜形式,再叠加上邮票“国家的名片”和“袖珍百科全书” 的独有优势,赋予其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使之成为一种独具魅力、他人无法替代也难以模仿的优秀文化产品。

第三,新在其全程一体化的创意和策划,始终围绕产品概念,从技术设计,到内容设计、艺术设计,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发行目标服务,最终实现了多方面比较完美的结合,打造出了一套精品和珍品。

第四,新在从一开始就在邮票的发行与经营的紧密配合上加以通盘考虑,发行与集邮部门就积极沟通,预留手段,谋划如何充分利用《唐诗三百首》中众多诗人和诗作所涉及到的空前宽广的时空地域,对地方的文化资源潜力和邮品开发潜力进行发掘,通力将该套邮票打造成一座集邮富矿,争取经济效益的长期化和最大化。

<邮票基本信息>为让读者对这套邮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先将邮票的基本信息做一介绍。

邮票名称:《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

发行日期:2009年9月13日。

邮票志号2009-20。

邮票规格:28毫米×50毫米。

全套枚数:6枚。

各图名称和面值分别为,一图:李白《下江陵》,1.20元;二图:杜甫《望岳》,1.20元;三图:白居易《琵琶行》,1.20元;四图:李商隐《无题》,1.20元;五图:张九龄《望月怀远》,1.50元;六图:王之涣《登鹳雀楼》,3元;全套面值9.30元。

版别:采用丝网版、胶版、雕刻凹版混合印刷。

齿孔度数:13×13.5度。

这套邮票共有版票和四方连邮票折两个品种,其中版票每版含1套6枚邮票,成品尺寸为135毫米×220毫米;四方连邮票折含各图四方连1个,成品尺寸为95毫米×165毫米,面值37.20元,专用于中国集邮总公司邮品。

邮票解读与赏析>上篇:邮票上的唐诗之美——关于创意和内容的介绍与赏析本篇将要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唐诗之美是《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之美的根基。

唐诗之精神价值主导了《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表现视角的选择。

“一册邮票一本书”创意的实现,首先得益于科技支撑,同时也得益于《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的诗集特点和比较居中的篇幅。

《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选本在海内外流传之广、对国人影响之大,决定了《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面向大众和面向世界的发行**。

一位大历史学家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说“中国史如一首诗”,一首诗可在和谐的节奏中,转移到一种新的阶段,令人不可划分。

所以,诗代表中国文化最美的部分。

<注2>以上精彩论述,说出了诗在中国的地位之高和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而唐诗则历来被认为中国诗歌的一座高峰。

说来唐诗之美,本与邮票无关。

但当唐诗被展现于邮票之上,却又增添了一种新的、特殊的美。

这种美首先从6枚邮票扑面而来,一下映射到人们的眼前。

尽管版面不足尺幅,虽然只有6枚邮票,但通过对6枚邮票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布局,循其踪迹,您却可以踏歌下长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可以登楼唱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您可以登临泰山望岳,询问“岱宗夫如何”,听答“齐鲁青未了”,也可以凭栏遥望星空,与对岸同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您可以低吟无题的缠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可以聆听琵琶声声,和其中不解的心弦,“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这看起来小小的6枚邮票,竟穿越时空,跨越古今,陡然形成一股巨大的审美张力,已经足以让人领略唐诗之雄奇豪迈,万千气象。

而且所选6首诗歌,都是脍炙人口、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读来不禁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之形成铸就,的确是源远流长。

今人之想像力,创造力,其开放进取,重情重义,怨离别重团圆,爱河山,爱家园,以及对生活对和平对自由对爱情的追求、憧憬和向往,这一切美好品格,千百年来一直在唐诗的吟诵中,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在《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创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到底应该选那几首诗上邮票最好。

其选择视角非常多,譬如可以按诗人的成就和知名度选择,也可以按唐诗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别选,按诗歌体裁选,按唐诗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选,等等。

每种视角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都存在某种问题,譬如,要为诗人排个“座次”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关键是某些名诗并非出自超一流诗人之手,按座次排就可能上不了邮票。

经过反复讨论碰撞,最终确立了“偏重思想主题、兼顾其他方面”的表现视角,即强调古为今用、文化传承和现实意义,让人强烈感受到唐诗的活力,感受到历史的传承,引发今人共鸣,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到底是如何“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到底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千百年来,这唐诗的品格,已经熔为中华文明之品格;这唐诗的华美,已经构成中华文化之华美<注3>。

所以,才千百年传诵,千百年流芳——在中国,在东方,在全世界,在任何只要有华人和有人讲汉语的地方。

不知有多少中国人,从咿呀学语,到晚年垂暮,都会有唐诗相伴。

也不知有多少外国人,如果学汉语,总免不了读几句唐诗,以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敬意。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与以往历史文化题材邮票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表现视角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地去讲故事,讲历史,讲文学艺术成就,而是要在讲故事的同时,注意与当今时代主题相联系,更加讲求邮票发行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应。

具体讲就是要将当年的“大唐盛世”与今日之“中华复兴”两者关联起来,由此构建出《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总体策划的出发点、兴奋点和支撑点。

譬如《登鹳雀楼》的选用,就是要弘扬中国人民积极向上、永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和进取精神,而《望月怀远》则早已经成为一首用来呼唤民族亲情的光辉诗篇。

这套邮票发行时机选择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也别有一番深意,目的就是要扩大邮票发行的社会效益。

《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与以往历史文化题材邮票的另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变得既有局部,又有整体,不再以“点”代“面”,局限于某几个经典的环节,只能让人了解到几个比较精彩的段落,而是充分利用版票边饰的空间,呈现整部诗集的内容,让人一览无遗,更加尽情尽兴。

当出于通盘考虑,确定了6枚邮票将要表现的6首诗作之后,有不少人为自己喜欢的唐诗不在其列而扼腕叹息。

好在这的确是一套非同一般的、有着超大信息容量的邮票。

当您拿起为此套邮票特地制作的“青花瓷”放大镜,或者手持“会说话”的点读笔,在这6篇名诗周围采用雕刻版超精细印刷的缩微文字中寻觅,还可以读到或者听到《游子吟》对伟大母爱和赤子之心的吟诵;可以跟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去追赶诗仙想像力的极限;可与杜甫一同《春望》,倾听诗圣忧国忧民撕心裂腑的疾呼;可加入《出塞》将士的行列,领略他们戍边报国的万丈豪情;可听《静夜思》,思不尽的亲情乡情;可唱《渭城曲》,唱不完对朋友的厚意深情;可去《春晓》美妙无比的田园做客,也可回《乌衣巷》,沉思历史之沧海桑田,存废兴亡。

总之,这几百首诗,可以把人带到成百上千个地方,但决不是简单地去旅行,而是带着您到诗境中去呼吸、散步、徜徉……《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邮票与以往历史文化题材邮票的第三个不同之处是,在选题侧重大众性、普及性的同时,也充分兼顾了学术性、专业性。

唐诗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不少都是那些妇孺能诵、千年流传、影响中外的篇章。

所以,“侧重普及”本身丝毫没有降低专业的评价和欣赏水平。

的确,有不少优秀的唐诗并未选入《唐诗三百首》,也有人认为某些被选入的诗比较浅显或者缺乏代表性。

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本诗集的流传程度和被人认知的程度,很难为他种版本所取代,因为人们对“唐诗三百首“这5个字太熟悉了。

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是学者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学堂的人,都有可能谈论起这个话题。

这种独有的地位决定了这个版本的被选用,并且直接以《唐诗三百首》特殊方联册取作邮票的名称,为的就是借助其空前的普及程度扩大邮票的发行效应。

再加上“图书邮票”和“多媒体邮票”的两个全新概念,这套邮票的影响力预期不会只在大陆,在港澳台,在东亚南亚,甚至不会只限于华人圈,而是将传播到整个汉文化圈,传播到全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