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55个少数民族名单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

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藏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苗族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

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

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彝族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

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

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

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

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

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壮族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布依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朝鲜族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

朝鲜民族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

满族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

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

女子有香囊、荷包等。

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侗族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瑶族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白族白族,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

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

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

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土家族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哈尼族青年男女的这种多饰品衣服,一直要穿到结婚、生育。

到当了父母以后,便逐渐减去鲜艳饰物。

至45岁以后,男子的银链、银泡,从衣上取下,准备传给后代,女子要去掉帽后的圆筒、帽饰、胸饰也不再佩戴,穿一身朴素黑衣蓝裙。

使自己显得素雅、庄重。

哈尼族服饰,因儿童、青年、老年(壮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