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一、名词解释(1)1、文化的概念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
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
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
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
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
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
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
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
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见《周礼大伯宗》章)五礼分述如下: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②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③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④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⑤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郊游等都在此列。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②地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③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④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⑤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⑥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⑦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⑧实行人治二、名词解释(2)1.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 约 31000 字。
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
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3.周易:《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周易》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和“传”,“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
《周易》是我过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是先人集体的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最崇高的地位。
4.洪范:《尚书》篇名,原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
“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
“洪范”即统治大法。
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
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后人影响极大。
5.道教: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奉三清为最高的神。
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6.道教文化:广义---指凝结了道教精神的一切存在,道教精神是指通过道教人员以及广大信仰者来传播的,他们在生活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凡是以道教精神作为指导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 其结果就是道教文化。
狭义---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如道教神学、道教哲学、道教医学、道教伦理、道教文学、道教艺术等。
7.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8.金文:指先秦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
也叫吉金文字,钟鼎文,彝器文字或中鼎彝器铭文。
9.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
10.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下的许多重要官职,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a.奉常b.郎中令c.卫尉d.太仆e.廷尉f.典客g.宗正h.治粟内史i.内府————————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三、简述题:1.文化的特征其一,是一个综合统一体。
其二,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志和力量。
其三,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与创新性其四,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其五,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
2.文化的主要功能(一)传承功能(二)教化功能(三)凝聚功能(四)调适功能3.中国文化的特征广泛性、连续性、平和性、平和性、独特性的价值取向等。
4.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①上古----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孕育和雏形期,中国文化在多元发生,共同发展中走向融汇统一,中国文化已基本定型。
原始传说时代:中国文化初始阶段。
夏商周:中国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②中古----从秦汉到明清,中国文化定型和强化期,人类文明第二高峰,可分中古前期,中古后期。
中古前期:秦汉——统一的帝国与文化的一统。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
中古后期: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明清——沉暮与开新。
③近代----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文化的转型期,可分为近代前期,后期。
④现代----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新文化的建立期,以1978年为划分分为现代前期和现代后期。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个好像不考)6.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叙述北方文化区的特征7.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式 裂变,撞击,融合 6.7题以前发过8.道教的来源①古代宗教与巫术鬼神崇拜思想;民间巫术②方仙道与黄老思想③儒墨兼用• 儒学的伦理纲常思想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
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
道教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和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 墨家思想的影响墨子提倡尊天是鬼,认为鬼神有超越常人的能力等思想。
④易学思想与谶纬神学。
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谶纬——阴阳五行思想结合综上所述,说明了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因此,许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得以流传至今。
道教不仅来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并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和演变,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
9.道教的代表人物与著作葛洪(283~36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
《龙君音诵诫经》是其代表作陆修静(406~477)为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
代表作《三洞经书目录》《陆先生道门科略》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代表作《真灵位业图》《养性延命录》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
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
张伯端(?~1082)为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代表作《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开元道藏:中国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藏,编纂於唐开元(公元713─741)中。
《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
正统道藏: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明代编纂。
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