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该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出冷汗,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 安。该期血压可降低也可正常,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心脑的灌注可正常,所以早期休克 不一定有昏迷。
休克的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2休克的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持续发展,内脏微血管运动消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反 应降低,内脏微循环出现灌儿少流和血液淤滞的现象,称为淤血性缺氧期。发生微循环 於滞的机制是:缺血缺氧导致组织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乳酸堆积产生酸中毒,酸中 毒导致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长期缺血缺氧使局部的扩血管产物增多组织渗透压 增大。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等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白细胞的粘附,红细胞的聚集,血小板的粘附 聚集。
休克时的细胞代谢异常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肾脏功能障碍:少尿,氮质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分级: Ⅰ级:Cr > 1.8 mg/dl ; Ⅱ级:Cr > 2.5mg/dl ;Ⅲ级:Cr > 5.0mg/dl 心脏功能障碍:心指数下降,需正性肌力药物维持。 分级:CI < 3.0L; CI < 2.0L; CI < 1.5L需要药物维持。 胃肠功能障碍:消化不良,腹痛,呕血,黑便 胃肠道功能衰竭指征:24消失出血量超过600ml。 其他:免疫功能抑制;凝血功能障碍;中枢系统功能障碍:反应迟钝,意识定向力障碍,
肺功能障碍分级: Ⅰ级:呼吸窘迫,氧分压> 60mmHg,二氧化碳分压< 33mmHg; Ⅱ级:氧分压< 60mmHg 紫绀; Ⅲ级:需吸入50 ﹪氧并借助机械通气5天二氧化碳分 压,氧分压 < 50mmHg
肝功能障碍:黄疸,血胆红素增高,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
肝功能障碍分级: Ⅰ级:胆红素> 2.0mg/dl ; Ⅱ级:胆红素> 4.0mg/dl Ⅲ级:胆红素 > 8.0mg/dl
各种休克都是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减小,机体重要脏器灌流减低,细胞功 能紊乱。
休克的病因及分型
1低血容量休克:是指由于创伤、烧伤、出血、失液等原因引起的休克。 低血容量休克的基本机制为循环容量的丢失。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引起组织灌注不
休克的病因及分型
3心源型休克:由于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各种心肌疾病等导致的在前负荷正常 的状态下,心脏的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减少。
心源型休克的基本机制为:心脏泵功能衰竭,心收缩功能下源自,每博输出量减少,体循 环阻力增高。
休克的病因及分型
4 梗阻性休克:为腔静脉梗阻、心包填、肺动脉栓塞、张力性气胸引起心脏内外流出道 梗阻,导致心排量减少。其基本机制为血流的主要通道受阻,可分为心内梗阻和心外梗 阻。
休克的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为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组织进行物质交换代谢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
交感神经支配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兴奋微血管平 滑肌收缩,血流量减少。微血管平滑肌也受体液的调节,儿茶酚胺、血管加压素、血管 紧张素Ⅱ等使血管收缩,组胺、激肽、乳酸、一氧化氮等则引起血管舒张。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2020/11/26 1
目录
休克的定义 休克的病因和分型 休克发生时的代谢和细胞功能异常、多脏器损伤 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休克的治疗: 休克治疗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动态评估 休克的治疗
休克的定义
休克是指多种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器官缺血缺氧或 组织氧与营养物质利用障碍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特征,以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细 胞代谢功 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全身血管收缩物质浓度很少变化,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特别是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舒张,主要有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细血 管交替性开放
休克的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按照微循环的改变休克可分为以下三期:
1休克的缺血缺氧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可达正常 的几十倍至几百倍,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休克早期微血管系统包括小动脉、微动脉、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口径减小,毛细血管前阻力 增加,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内血流显著减慢,开放的毛细血管减少,毛细血 管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 情况。
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休克的病因及分型
2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分布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由于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异常,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 足,从而导致组织低灌注。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 毛细血管血量只占全身血量的6 ﹪,如果全部开放,仅肝毛细血管就可容纳全身血量, 过敏性休克时由于激肽组胺等物质的作用,后微动脉扩张,微静脉收缩,微循环淤血, 通透性增加。感染性休克时内毒素起重要的作用。感染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分为 低排高阻性休克即冷休克和高排低阻性休克即暖休克。
临床表现:血压下降,可低于50mmHg,心搏无力心音地钝神志淡漠并转入昏迷,少尿无尿, 静脉塌陷,皮肤紫绀,可出现花斑。
休克的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3难治性休克期:微循环血管麻痹,对任何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可发生DIC此时微循 环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
目前认为休克的难治期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活化的炎症细胞过度表达炎症介质 并泛滥入血,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稳态失衡,氧自由基、溶酶体酶的损伤导致内皮细胞 和脏器细胞的损伤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休克时的细胞代谢异常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1细胞代谢异常:供氧不足糖酵解增加,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细胞水肿高 钾血症,局部酸中毒。
2细胞损伤凋亡。
3多脏器功能障碍和衰竭:微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肺功能障碍:进行性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紫绀,肺水肿,肺的顺应性降低,为 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间质水肿、肺泡塌陷、透明膜形成,肺泡微血管DIC,肺水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