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1931年朱通九在《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认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
概念: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简单地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达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劳动力市场也是具有一种“准市场”的属性。
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第一个特点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
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脱离不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这些大的背景。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理查德1886年出版的《美国劳工运动》一书,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布鲁姆1925年出版的《劳动经济学》是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以下三种力量共同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结果: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
市场性因素:劳动资源的配置与调整是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
制度性因素: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等的各级市场。
第二,制度性因素还可以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水平。
社会性因素: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其二,社会性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决定的因素。
一、新古典学派:是公认的主流学派。
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基本观点是认为市场力量是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手段,而市场力量的基本作用机制是供求力量主导的价格机制。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从理论框架方面来看,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
第二部分是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制度学派:认为是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
代表人物康芒斯。
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市场。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邓洛普、罗斯、雷恩兹。
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实际软化运行的力量和实际。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为称为“二元”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
代表人物是派尔雷、多林格尔和布鲁斯通。
第四个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威廉姆森。
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的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机制方面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二是强调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不完全性三是强调工会、具有垄断力量的大型企业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区别: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案例研究和归纳法。
制度主义者还认为新古典学派的基础方法—边际分析法常常歪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过程。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将人作为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来研究,它研究处于市场活动中的劳动或工作的人。
二、劳动经济学与产业关系或劳动关系三、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第一节劳动力市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雇主和劳动者彼此搜寻、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平台与工具,它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实物场所以及相关的交易设备等硬件条件,真正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起到至关重作用的是包括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甚至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在内的一系列软件条件。
根据买卖双方的搜寻范围,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
在中国,人们常常根据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人才市场和普通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人口的划分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被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
我国一般将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限,将法定退休年龄定为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
以下六类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一般不被列入劳动力人口:①军队服役人员②在校学生③家务劳动者④退休和因病退职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服刑犯人等不能工作的人⑤不愿意工作的人⑥在家庭企业或家庭农场中每周工作少于15小时的人。
劳动力人口分为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雇于企业或政府等公共部门,另一种是处于自我雇佣状态,即劳动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
国际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标准:①没有工作,既不被人雇佣也没有自我雇佣②当前准备工作,在相应的时期内愿意被人雇佣或自我雇佣③正在积极地寻找工作的机会。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工资率的变化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的工资收入,通常是指每小时的工资收入,而工资则是一定时间内工资率的累加。
一方面,较高的工资率意味着较高的成本,从而导致较高的产品价格。
在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水平的降低意味着就业水平的降低。
这种生产规模缩减所导致的就业水平的下降称之为规模效应。
随着工资率的上升,雇主势必会采取更多使用资本要素而减少劳动要素的技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样需要的就业量将会下降,这种效应称之为替代效应。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化:产品需求和资本供给的变化会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工资的决定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市场工资率由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决定。
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相等时的工资率就是均衡工资或市场出清工资。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第一节劳动需求的一般理论一、派生需求原理。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的需求。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
是间接需求,即满足“利润”的需求。
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不可能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要素并生产产品。
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对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就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二、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劳动需求的主体有三个:企业、政府等非营利组织、自我雇佣者。
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决定要素投入量时,将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收入超过了费用的增加,那么就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要素投入;第二、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收入低于费用的增加,那么就减少一个单位的这种要素投入;第三、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收入正好等于费用的增加,那么就不应该改变这种要素投入。
三、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1、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变化。
资本的边际产量: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变化。
四、新增一个单位要素投入的边际费有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对劳动要素的投入进行决策时的原则是:新增一个单位劳动力的边际费用必须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第二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完全竞争企业短期的劳动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竞争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劳动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实际工资率既定的情况下,厂商应该在这一点停止雇佣劳动力:增加使用一个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成本等于其所能够生产的产出。
这种利润最大化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厂商应将其所使用的劳动力增加到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的那一点上,而不能超过这一点;第二,利润最大化的雇佣水平出现在劳动力边际产品下降区域内。
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与工资水平表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企业长期的劳动需求行为是在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均可改变的情况下的劳动需求行为。
工资率的上升会引起厂商减少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也会有所下降。
由生产规模的下降所导致的对要素需求的减少就是典型的“规模效应”。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三种情况。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垄断条件下的雇佣水平要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雇佣水平低。
即使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与完全竞争者的雇佣水平不同,但是垄断者支付的工资率水平却往往和完全竞争者相同。
劳动力的边际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增劳动力的工资率,另一部分是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对以往雇佣工人的支付增加。
雇佣劳动力的边际费用超过工资率将会影响到买方独家垄断企业的劳动力市场行为。
对于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市场垄断者来说,MRP是高于而不是等于工资率的。
第四节劳动需求弹性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定量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程度。
规模效应的弹性是指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比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即没有替代效应情况下的就业量对工资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替代效应的弹性是指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点。
由于短期内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劳动力需求弹性都接近—0.5,所以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就应该接近于—1,即单位弹性。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将使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高;第二,对利用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则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弹性越大;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则对这一特定要素的劳动需求弹性也越大;第四,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1、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一定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越强,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高。
2、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二定理指出:如果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那么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三定理指出:如果与某一特定要素协同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越有弹性,那么对这一特定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