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读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

品读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

品读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摘要] 湘西少数民族印染图案是集中在苗族、土家族中构筑民族服饰风貌和民族服饰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少数民族身份识别在服饰中的重要徽征,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情趣的象征性符号。

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元素具有一定图案结构规律,表现题材丰富多样,经过仿生、抽象、变异等方法而呈现规律化、定型化的装饰图形和纹样,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装饰性的艺术符号与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重复与统一的秩序美感,则更多地反映人类所共有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印染图案图案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与语言,是一种情感表达与意义传达高度抽象化、形象化的艺术符号。

印染图案是艺术符号物态化的另一存在形式,它是构成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的重要元素,并依附一些载体形态传达不同的符号意义和美学意蕴[1]。

湘西少数民族印染图案是集中在苗族、土家族中构筑民族服饰风貌和民族服饰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少数民族身份识别在服饰中的重要徽征,同时它也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情趣的象征性符号。

印染图案形态的变化与工艺技术的选择,构筑了形制各异、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让世人观为叹之、美不胜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元素具有一定图案结构规律,经过仿生、抽象、变异等方法而呈现规律化、定型化的装饰图形和纹样。

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在其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因受各自民族物质和文化生活影响而呈现丰富的造型形态,它作为一种标识性、象征性的艺术符号融入到服饰当中,构筑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湘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它是古老的少数民族人们审美心里的重要表征。

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装饰性的艺术符号与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重复与统一的秩序美感,则更多地反映人类所共有的审美诉求。

它的表现题材丰富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人物图案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中的人物图案形制比较抽象,取材于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场景。

一些图案就外轮廓来看,类似于人物的动态,人物动态倾向于几何型。

另一些图案若不解释,很难一眼就能看出是人物图案。

如:苗族人认为“蚩尤” 是自己的先祖,蚩尤带领苗人抗击敌人并英勇牺牲,苗族人把对先祖的怀念深深地印染在服饰上,世代保留。

苗族服饰中的人物印染图案主要出现在女式服装中围裙的下摆、裤脚、用于被婴儿的“裹背”中,人物图案通常与其它动植物图案组合在一起,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画面。

人物印染图案的工艺手法较娴熟,并且面积不大,但仍构成整个画面的主体。

还有土家族的人物图案,更加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摆手舞就是土家族劳动人们在丰收之后,跳起摆手舞的场面,印染图案生动、逼真。

另外,苗族、土家族服饰中的印染人物图案是苗族、土家族民俗事象的集中反映,人物题材都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多与民间习俗有关。

如嫁女、生产、娱乐等,通常被作为印染题材绣出现在少数民族服饰上,反映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有的妇女希望多子多孙,就在围裙下端染一些小人形或者石榴,还有用写诗的手法,将小人或石榴等图案绣在“裹背”上,以祈求婴儿健康成长。

二、动物图案苗族服饰印染图案中的动物图案取材于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题材包括兽类、禽类以及昆虫类,动物图案取材广泛,工艺手法多为蜡染。

其中兽类有龙、虎、麒麟、狮子、大象、野猪等;禽类有凤凰、喜鹊、鸳鸯、麻雀等;昆虫类有蝴蝶、蜜蜂等等以及其他动物[2],如:鲤鱼、青蛙、虾米、螃蟹、乌龟等。

如传统的“凤戏牡丹”就是以凤凰为主体的印染图案,这些动物大多也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苗族人民始终追求着吉祥美满的生活方式,古时以祭祀为“吉事”,祭祀之礼为“吉礼”,称善者贤人为“吉人”,好日子为“吉日”、“吉月”等。

对于某些动物也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如:蝙蝠代表福,喜鹊站在梅枝上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鱼”、“青蛙”等图案表达了传统的多子多福、金玉满堂、多子为孝的封建意识;双鱼、鸳鸯、凤穿牡丹、双龙戏珠、蝴蝶戏花等图案象征成双成对的爱情生活。

除了较大的兽类纹饰外,一些小昆虫也经常作为苗族印染服饰的装饰题材。

苗族妇女在装饰衣襟、袖口、下摆、开衩部位、裤脚口等部位时,常会绣一些小昆虫作为装饰图案。

苗族妇女尤其喜欢在围裙的下摆和飘带顶端绣上或印染蝴蝶和蜜蜂等图案。

这些图案有的写实,有的写意,整个图案显得非常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高超的蜡染技艺。

在苗族服饰中,动物图案并不单独出现,而是与其它人物、花卉等图案组合在一起,并进行巧妙的搭配,使得整个图案和纹饰主体突出而富有明显的象征寓意。

三、植物图案在苗族服饰印染的植物纹样当中,色彩艳丽、工艺精湛的各种花卉图案最引人注目,也是苗族服饰中最为常用的印染图案,这些花卉包括梅、兰、竹、菊、桂、石榴、荷花、莲蓬、牡丹、挑花、枫木、合欢、茱萸等,这些花卉色彩变化微妙,显得美观大方,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向上、爱情、富裕、吉祥的虔诚向往。

“竹报平安”是湘西苗族植物纹样中的典型代表,“竹报”与“竹爆”谐音。

民间传说武陵山中身高丈余的山鬼,人若看见必然生病。

必须朝夕烧竹,以竹爆裂发出的声音惊吓山鬼,使其逃离。

故人们在春节除夕烧竹,以除旧岁,避鬼邪。

后来发明了纸卷火药的“爆竹”,并以之取代了火烧竹子。

苗族服饰印染中的花卉图案——牡丹花多见于女式肚兜和围腰中,大小牡丹形成对比,并用缠枝相连,色彩富层次刚丰富,整个图案显得非常别致而有生动。

在苗族服饰印染中通常与花卉纹样、几何型纹样并用,并处在低端绣饰边角,整个图案显得美观大方而富有新意。

总之,植物花卉图案在苗族服饰印染中很少单独成型,而是不同花卉相互穿插,或加以几何形纹作边角修饰,整个画面层次感非常丰富而又不失主题。

除生活当中常见的植物外,佛教中的植物纹样也通常成为苗族服饰印染中的装饰题材。

莲花是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开来的图案。

红莲花在佛教文化中代表女性,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翻译出来就是“神圣的红莲花”,意即女性。

它是古代埃及象征女性内涵的神圣红莲花传入印度后进入佛教文化中的[3]。

在湘西苗族妇女服饰中,也有大量的诸如“娃娃彩莲”、“莲花娃娃”、“娃娃坐莲花”、“鱼戏莲”、“鱼唆莲”等题材,以莲花象征女性或爱情,都是原始女性生殖崇拜观念的遗存,可见苗族妇女对佛的虔诚。

四、几何型图案湘西少数民族印染图案的创作题材,还多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

以几何学的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采用自然现象中不同形体,如日月形、波浪形、回旋形,并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鱼鳞、蛇皮及手工编制纹,以变化的手法组成多种几何纹样,这种形象生动、结构简洁的形体纹样,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手法,结合不同的物象特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质感与结构感的结果。

无论是风景、人物、动物等都可以用点、线、面来描绘形象特性,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

它把自然高度的提炼、概括,将自然形象规律化,通过加工整理,使纹样取于自然,但又不受自然的束缚。

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几何型图案是湘西苗族蜡染中数量最多、流行最广的服饰图案及印染图案,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物象的模仿,是客观事物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艺术化形式。

几何型图案主要是由线条粗细、长短、曲直按照美学原则而构成不同的单元或艺术符号,这些艺术符号在苗族服饰中通常通过不断重复而成为装饰性的花边,从而使得整个服饰中不同主题图形之间的相互区隔,也有少数几何型图案在装饰中作为主体图案元素。

在湘西少数民族印染图案中常见的几何型图案有水波纹、涡形纹、菱形纹等[4]。

几何型图案有时候单独使用,有时与动植物纹样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图形。

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型图案如同象形文字,观其形制而能解其意,而有些几何型图案则跟族史有关,文化寓意深刻。

在湘西少数民族服饰中一般把这些纹样运用于服装边缘装饰,如衣袖、衣领口等,其中是以长方连续的组织格式变化极为丰富,一般可分为八种不同的排列格式,设计过程中均考虑以其排列的韵律变化、疏密、大小、色调等等,达到了完整的视觉效果。

这种服饰印染图案构思奇巧、造型均衡、轮廓清晰、线条流畅、色彩鲜明、极富新意。

在苗族的部分女服中,袖口常镶帖两道涡纹,衩侧和下摆黑布底镶边,摆上镶贴一组涡纹;外衣为黑布地,圆领、右衽、短袖、托肩、衣襟和下摆镶蓝布地涡纹,纹饰与内衣相一致。

几何型印染图案样式较多、变化丰富,通常以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构成层次极为丰富的纹饰。

五、文字符号图案文字符号作为图案印染在服饰上,最突出的民族便是苗族,在苗族史诗和传说中,都说苗族古时曾有文字,这些文字是在羊皮、树皮等上面。

由于战争灾害的袭击,他们不断迁徙,文字逐渐失传了,这些传说中的文字,从今天的苗族图案中,仍可以推测出一些文字的象征意义。

湘西的苗族纹样基本上是几何图形也有文字的特征,它是由几根平行长线并列,其中有的在两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

有的折作“ㄩ”形,还有的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形成“回”字,有的呈菱形、网状等。

最常见的有“×、#、T、四、口、V、◇、S、e、δ、O”等形状和小圆点,漩涡纹等[3]。

从科学意义上讲,上述文字只是一种表形达意的符号,与文字还有差别。

但是,苗族人看了这些符号,既能读,也能领会其意思,是以证明苗族人民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已创造了一些跟语言词汇有固定关系,且能诵读和唤起人们对事物的联想的表形文字。

六、结束语我们少以清晰地看到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与其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从这些印染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原始崇拜、古风遗俗,发掘其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湘西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物象均作了抽象与概括的处理,他们将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抽出其内在的精神,而忽略其具体的形象,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其象的结果,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世界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表达心目中的理想与希望。

注:本文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研究论文,课题编号:10YJC760002参考文献:[1]刘琳,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硕士论文,2008.12.[2]龙湘平,湘西民族工艺文化[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04.[3]赵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J],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08.[4]柴颂华,湘西少数民族旅游服饰的研究——传统印染图案的研究[J],硕士论文,2009.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