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精选课件
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精选课件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 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 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 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 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 挺立。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 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 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 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积累名句】
1.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
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 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诗中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
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3. 本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
有两句诗是叙述的,这两句诗
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一诗以 观字统领全 篇,先写 景,然实后写 景, 借景抒情,虚表现了诗人
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
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 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 都是紧密相关的。
诗歌品析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 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 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 的苦难生活。
曹操此篇,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又称《陇 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 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总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实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
分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借写大海的雄伟壮阔之景,抒发自己 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 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题解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 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4)遥,遥远。 (5)此寄,这首诗篇。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 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王昌龄:唐代著名边 塞诗人。诗家天子,七 绝圣手。因“不护细行” 被贬龙标(黔阳)尉 。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 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 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 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 关心之情。
海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动丛生 百草 丰茂 静 欣欣向荣 (实景)
观 听 秋风 萧瑟 洪波 涌起 动 洪波巨澜
动静结合
统领
想
日月 星汉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虚景)
3. 诗中哪些 诗句最能体 现作者博大 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 的抱负。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 愿望。
四言古诗:《诗经》
五言古诗:曹操《短歌行》
古体诗
七言古诗:白居易《琵琶行》
诗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绝句:
近体诗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律诗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
曹操
曹 操
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 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 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 植合称“三曹”。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 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 那夜郎以西!
诗文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 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东汉末年,军阀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 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 (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 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夏 率师北征。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 《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 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 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次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 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 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 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随风飘到龙标。
品诗欣赏
❖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 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家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
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 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 “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 难》、《将进酒》、《梁甫吟》、《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他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解题
❖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 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 身边,“闻” “遥”可证。
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 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 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景中见情。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 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 有热诚的关怀。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 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 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 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 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柳永 《雨霖铃》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行》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古朗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闻道 /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慈 诗文主母题
手
作者通过中对大海壮丽景色的描写, 表现了曹线,操宏伟的政治抱负,渴 望建功立游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 前途充满子身信心的乐观之情。
上 衣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还有 “诗仙”之称,著有 《李太白全集》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sè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zāi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 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 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 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 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 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 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 写。
树木丛生
实 写
百草丰茂
写
秋风萧瑟
景
洪波涌起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