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科目:运动生物化学
1、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实践的一门学科。

2、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
(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
(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
(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1. 名词解释:
糖:O O
|| ||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C—H)或酮类(—C—)化合物的总称。

血糖:葡萄糖是血糖的基本成分,人体空腹血糖浓度大约为4.4~6.6mmol/L,总量为6g。

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者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是人体内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异生作用:p56
2. 说明糖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

糖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三类。

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
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3. 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过程是?产物是?一分子葡萄糖释放多少ATP?
糖酵解的产物是乳酸,一分子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产生2分子的A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A TP。

有氧氧化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ATP。

一分子葡萄糖分子彻底氧化产生38分子的A 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9ATP。

4. 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是什么?
1、ni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体内糖储量有限,糖的消耗量大于储量,仅靠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还不够,故糖异生在此诱发了他的作用。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肝糖原,防止乳酸中毒有重要意义。

5. 说明不同运动时,随时间的延长,血糖的变化情况。

为什么说血糖与长时间运动耐力有关?
血糖浓度在正常空腹时较为恒定,大约为4.4~6.6mmol/L。

进行1~2min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糖浓度基本上无明显变化。

进行4~10min的全力运动时,血糖浓度开始明显上升,可能出现尿糖现象。

进行15~30min的全力运动时,血糖浓度开始回落,但仍高于正常值。

进行1~2h的长时间运动至疲劳,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接近最大值,血糖水平处在正常范围,也属于低限区间。

进行超过2~3h的运动至疲劳是,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甚至是低血糖性休克。

正常血糖浓度为4.4~6.6毫摩尔/升,糖异生的葡萄糖很难满足运动肌的需要时,出现低血糖,且浓度越低,对机能影响越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因血糖供能缺乏而出现中枢疲劳;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使氧的运输能力下降;由于运动肌外源性糖供应不足导致外周疲劳而使运动能力下降。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1. 名词解释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酮体: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体成分:人体脂肪重量占体重的%被称为体成份,是判断是否肥胖的标准,并用以衡量、比较不同人的身体组成上的差异,评价其健康状况等。

2. 说明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P74-75
乳糜微粒,运输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从小肠到组织肌肉和脂肪组织。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肝脏中生成,将内源性脂类运输到组织中。

低密度脂蛋白(LDL),把胆固醇运输到组织。

高密度脂蛋白(HDL)将外周的胆固醇脂运输到肝转化为胆汁酸,可能负责清除细胞膜上过量的胆固醇。

长期的中低强度有氧锻炼可以降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有利于肝三酰甘油的转运,对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有积极的作用。

有氧运动可以引起HDL的升高,降低血浆胆固醇。

耐力训练可以降低LDL水平,影响略小于HDL。

4. 解述脂肪分解代谢的过程?
脂肪水解生成1分子的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甘油与A TP发生反应被激活,进入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进而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如下:
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辅酶A。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内膜。

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最终脂肪酸经过β-氧化过程裂解为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

5. 计算1分子18碳的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可以提供多少分子ATP?
C为18,M为9.,N为9-1=8,根据公式得:(5*N)+(12*M)-1=40+108-1=147个ATP。

一分子18个碳的脂肪酸经β—氧化后生成一个乙酰辅酶A和16个碳的脂肪酸,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辅酶A,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脂酰辅酶A的β—氧化。

共进行了8次β—氧化,生成8*5=40个ATP,和9分子的乙酰辅酶A,即9*12=108.,减去活化阶段消耗的一分子ATP净生成147个ATP。

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 名词解释:
氮平衡:人体摄入的十五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主要包括粪便和尿)中的含量相等的情况。

(吃进的氮量大于排出的氮量称为正氮平衡,排出的大于摄入的称为负氮平衡)。

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有20种基本氨基酸,其中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共八种。

2. 说明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1、机体最重要的结构成分;
2、承担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酶、运输、收缩成份、激素、免疫物质、信息分子等。

3、机体能源物质之一,在特殊情况下参与供能。

3. 分析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丙氨酸是葡萄糖异生的关键氨基酸。

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的糖分解代谢加强,生成大量中间产物——丙酮酸。

丙酮酸浓度逐渐增高,其中大部分进入线粒体后进一步氧化,部分还原成乳酸,另一小部分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

生成的丙氨酸随血液循环到肝,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称为葡萄糖在输入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意义在于: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

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

3、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1. 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引起身体机能水平和/或运动能力降低,从而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又可以恢复的现象。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
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2. 总结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代谢产物的消除
代谢产物的消除主要包括乳酸、氨和自由基的消除。

运动会使乳酸生成增加,内环境酸化,导致疲劳的产生,机体也会通过血液及时将乳酸运出骨骼肌细胞进行进一步的代谢消除,活动性休息可以加快血乳酸的消除。

运动中人体内的氨来自于,1、氨基酸代谢,2、嘌呤核苷酸循环中ATM脱氨,3、单氨类神经递质脱氨。

故氨的消除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在肝合成尿素排除体外,2、在脑、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谷氨酰胺,3、用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影响的因素是膳食和训练。

由于运动供能需要,机体耗氧量大幅度增加,可致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加,导致运动性疲劳。

可以通过训练和摄入某些抗氧化的营养素,来达到增加机体抵抗自由基损害的目的。

(二)能源物质的恢复
能源物质的恢复包括磷酸原恢复和肌糖原恢复。

P159
(1)磷酸原的恢复:磷酸原恢复一半的时间为20-30秒,力竭性运动后30秒CP恢复约70%,基本恢复的时限为2-3(2-5)分钟。

(2)长时间大强度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恢复的特点是:
长时间:肌糖原恢复速率慢,受膳食含糖量的影响。

在恢复期最初10小时恢复最快,此时机体内糖异生作用较强,同时肌中糖原合成酶活性较高,应注意补糖,基本恢复大约需要46小时;
短时间:肌糖原恢复速率较快,不受膳食中含糖量的影响或影响不大。

肌糖原消耗较少,糖酵解生成乳酸增多,激素调节的结果使血糖上升,另有糖异生作用,因此运动后5小时恢复最快,24小时基本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