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洞处理方案

溶洞处理方案

英德市住宅楼溶洞处理方案一、工程概况英德市住宅楼在详细勘察及补充勘察钻孔中揭露有溶洞。

若溶洞得不到有效处理,将直接而影响建筑物安全,因此,需对溶洞进行处理,对降低施工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二、遵循的规范本次灌浆严格按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J22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15-31-2003)执行。

三、溶洞处理方案对需要处理的溶洞,按充填情况可分为全填充和半填充及未填充三种类型。

根据详勘和补勘阶段的钻探资料,该场地溶洞基本为全填充和半填充,但不排有未填充的可能性。

详勘及补勘资料表明,填充物主要为软~流塑状黏性土,且钻进中全漏水。

由于溶洞埋藏较深,不能用爆破或填充混凝土等一般方法处理,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灌浆法。

而在众多的灌浆法中,因溶洞的不规则性,决定了其处理的最有效和比较经济的方法是灌浆法施工进行溶洞压密加固处理。

根据详勘及补勘资料表明场地内分布溶洞大小不一,连通性较强,根据我院多年经验,由于场地内溶洞多为充填溶洞,因此建议对于大于1m溶洞进行灌浆处理(见溶洞布置平面图),对于小于1m溶洞或者顶板较厚的溶洞可不处理。

溶洞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加固溶洞填充物和填满溶洞空间并达到一定的强度(5MPa以上),通过高压注浆,使填充物被压溃、劈裂、挤压、水化、置换等物理填充和化学填充作用,达到封堵溶缝隔绝水源,并将填充物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结石体或硬素塑土。

防止基础桩承载力受不利影响和桩基施工时地面沉陷等情况的发生,保障基础桩承载力的安全和施工安全。

对溶洞中的砂、砾等土体,浆液是通过渗透作用板结砂和砾的;对于溶洞中的稀土、亚粘土等土体,浆液是通过劈裂、挤密作用加固土体的;对于无填充物和半填充溶洞的空间,浆液是通过充填作用填满溶洞的。

浆液在土体中的渗透扩散方向是往小主应力面方向,浆液固化后,小主应力面得到加固,而原次小主应力面变成小主应力面。

这样,通过对小主应力面反复不断的加固,一方面渗透、挤密溶洞中的土体的空隙,充填溶洞的空间,提高溶洞中土体的承载力和抗剪力。

1、本工程溶洞注浆采用钢花管压力注浆。

成孔采用钻机泥浆循环成孔,孔径不小于90mm,为防止土、溶洞处的漏浆引发地面的沉陷事故,成孔时宜采用全孔跟套管钻进的施工工艺。

2、岩溶注浆孔间距2.50m,呈梅花形布置,孔深约计24.00~38.00m,以穿过溶洞底部2.0m为准。

3、钢花管采用压力注浆,注浆压力0.3~0.6MP,注浆材料为32.5R纯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水灰比1:0.5。

4、钢花管采用D48钢管,下部4.0m段管身开逸浆孔,孔口密封注浆。

5、本次勘察完成的31个基岩钻孔中有20个钻孔揭露到溶洞,揭露溶洞共24个,见洞率为64.52%,溶洞层数多为1~2层,洞顶埋深为16.80~35.00m(BK4号孔),洞顶标高为2.75~20.85m,洞高0.20~12.60m(K2号孔),平均2.58m。

溶洞形态复杂多样,部分溶洞个体规模较大;溶洞多为全充填,少量半充填,钻进过程具漏水现象,充填物均为流-软塑状粉质黏土,少量含卵石。

6、溶洞注浆孔布置范围:根据揭露有溶洞的地质勘察钻孔外延5.0m。

如施工外延外排钻孔时还有溶洞存在,则继续向外延伸至完整地层为止。

7、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场地中部分布溶洞较连续(见溶洞分布图),共19个钻孔有揭露。

其中位于场地北面K1、K2、K4、K6所揭露溶洞高度均大于3.5m,为一较大溶洞群,其初步估算加固面积约810平面米, 周长约= 138米,设置注浆孔40个,估算注浆方量约3000~5000立方米(假设溶洞连通,溶洞平均高度与面积相乘得出)。

8、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溶洞初步估算注浆孔钻孔深度为23.0~38.0m。

9、溶洞处理深度范围按照底板下20m控制。

四、注浆加固施工方法及要求1、用注浆泵注浆,注浆压力不宜太大,控制在0.3~0.6MPa范围,具体压力值由现场试验确定。

速度为15~20L/min,其目的是使浆液渗透到填充物内(包含灌入的砂或碎石),然后固结,渗透最小直径定为3.0m,以保证固结体的相互连接。

注浆时注浆管必须插入填充物的底部,然后边注浆边缓慢上提,提管速度不宜太快,根据注浆速度确定,应使渗透半径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浆液选用水泥浆,用32.5级水泥,水泥浆配合比为水∶水泥=0.5∶1.0。

若需用水泥砂浆,则配合比采用水∶水泥∶砂=1∶1∶0.8,需要用双液浆时,水玻璃的含量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2、单花管注浆, 钢花管采用D48钢管,下部4.0m段管身开逸浆孔,孔口密封注浆。

孔眼直径和间距详见设计图纸。

注浆时,通过分析确定注浆的速度和结束时间,压入量根据渗透半径、固结体积来计算,公式为Q=πR2Hβμα(1-γ)λ。

式中,R为渗透半径;H为溶洞高度;μ为填充物的孔隙率;α为超灌系数;λ为地区性经验系数;γ、β为充填率与充填系数。

这些参数和系数可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3、为防止浆液流失太远造成充填其他注浆孔,采用间歇注浆方式,使得先注入的浆液与砂子(或碎石)初步达到胶结后再注浆,循环注浆多次,直至达到规定最小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控制值为止。

4、注完一个孔后,继续对其余孔进行注浆,后注浆的压力必须调高,最后封孔。

注浆顺序由现场自行掌握。

5、每个注浆孔每米的灌浆量初步按2.0立方米考虑。

实际灌浆参数根据现场实验确定。

对于溶洞水有流动性时,应在浆液中加入速凝剂或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6、灌浆法的施工工艺:在钻孔中插入钢套管进行深孔注浆,其工艺流程如下:孔位放样→钻机就位钻孔→钻进至设计深度→水泥浆制备→插入注浆钢管→高压注浆→回灌浆液→移机至下一个孔位。

7、灌浆法加固的实施要点①注浆孔布置注浆孔按照2.5m的间距布置。

②单孔注浆结束标准要求少量多次、反复灌浆;每段注浆都正常进行, 注浆终压达到设计终压, 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的80% , 或虽未达到设计终压, 但注浆量已达到设计注浆量, 即可结束本孔注浆。

8、若遇到较大溶洞(无填充物)时,要求灌入碎石等大量填充物时,必须钻一个大孔(直径不小于30cm)放入钢管并固定,钢管上置碎石料斗,碎石粒径不大于1cm,投料时振动钢管,以防止堵塞。

五、注浆加固质量技术要求1、灌浆加固后的土体应该有良好的均匀性、自立性、密闭性。

灌浆加固效果检查方法是在灌浆固结体内钻孔取芯,测得其无侧限强度,以检验是否满足灌浆固结体设计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不满足时重复上述施工。

取芯数量为建筑范围内每个溶洞不少于2个。

2、溶洞处理后注浆体强度达到5MPa以上。

3、溶洞处理后注浆土体承载力特征值达到300KPa以上。

4、注浆孔钻孔深度以达到土、溶洞底且钻深2.0m完整岩石为准。

成孔采用钻机泥浆循环成孔,孔径不小于90mm,为防止土、溶洞处的漏浆引发地面的沉陷事故,成孔时宜采用全孔跟套管钻进的施工工艺。

5、注浆材料:普硅425#水泥(新标准为普硅32.5MPa水泥)。

6、注浆工艺:采用单液灌浆系统进行全孔灌浆,要求少量多次、反复灌浆,以达到周围注浆孔冒浆后为单孔注浆结束的标准。

六、施工注意事项及要求1、所有溶洞钻孔在施工完毕后,如果没有发现溶洞、土洞必须立即用水泥浆回填密实。

2、当钻孔位置和地下管线冲突或钻孔施工有困难时可适当调整其位置。

3、钻孔注浆过程中参数失常时,应及时向业主、监理和设计等有关部门报告。

七、质量保证措施(一)确保质量措施:1.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

精心组织,严格按图纸和国家有关规范要求施工,自觉遵守甲方、监理单位和质检部门的监督。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全员质量意识,确保质量管理贯彻整个施工过程。

坚持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

3.配置兼职质检员,具体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4.加强技术管理,认真贯彻国家规定操作规程及各项管理制度,以确保岗位责任制,组织学习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和工艺卡,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5.加强原材料检验工作,严格执行各种材料的计量检验制度。

(二)质量管理标准:1.建立本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阶段(各工序)质量动态控制。

2.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预防为主”,在该工程施工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充分调动所有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QC小组活动。

3.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参与施工人员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所有机械设备的状况进行动态追踪。

4.加强对施工阶段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进行三控: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5.严格认真的做好如下工作:①开工前检查;②工序交接检查;③隐蔽工程检查;④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⑤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许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⑥成品保护检查;⑦严格执行质量一票否决权,认真执行班组三检制度;⑧加强计量工作,计量器具必须按规定进行校验,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在施工中不得使用;⑨搞好文明施工,做到现场管理工厂化、制度化、材料管理规范化、机械管理标准化;⑩该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

八、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一)安全生产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

2.严格按照“综合考虑”七项要求进行定期考评,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施工现场实行三相五线制,确保施工用电安全。

4.本工程设置兼职安全员,督促各工种严格按照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施工中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作好施工安全措施交底,明确安全施工重点,克服盲目施工。

5.机电设备必须由专职人员操作,按规定作好维修保养。

6.坚持特种工种持证上岗,严禁非操作人员代岗。

(二)现场文明施工1.现场必须按照文明施工的标准和具体要求组织施工,采取分班组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使文明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形成天天有人抓,事事有人抓,一抓到底的文明机制。

2.施工现场周围要保持环境卫生,尤其要做好泥浆排放工作,不准乱倒垃圾、渣土,不准扔废弃物,不准乱排污水。

4.现场施工的人员必须下班坚持“五不走”,即设备不擦洗干净不走,余料不堆放整齐不走,工具不清点归位不走,原始记录不记录好不走,场面不打扫干净不走。

5.施工现场要贯彻全过程文明施工。

九、施工部署(一)施工准备1.场地准备施工前须整平施工场地,并做好布孔工作。

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并保证既有工程的安全。

2.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在开工前完成,由工程技术负责组织实施,包括资料收集、图纸会审、施工组织编写与审核、施工图表制作、布桩等项工作。

(1)资料收集a.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b.施工平面图;c.桩位布置图;d.地下管道等障碍物分布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