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游戏概述

幼儿游戏概述

2.幼儿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这一时期人们普遍重视游戏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3.幼儿游戏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幼儿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
1. 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建立初期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总的特点就是注重幼儿的实际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生活和游 戏中获得各种经验。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三)游戏的活动形式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按照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活动方式的不同,把游戏分为以下四种: 1.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3.制作游戏 4.接受游戏
(四)游戏的活动内容分类
形式对应于内容,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对应,也并非完全包容。 1.动作技能性游戏 2.认知性游戏 3.社会戏剧性游戏 4.结构性游戏
(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分类 根据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游戏的组织与教育教学任务的结合程度,可以将游戏分为以下 两类: 1.本体性游戏 2.工具性游戏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
(一)从幼儿认知发展的角度观照幼儿游戏的发展 1.感觉运动水平游戏的发展
2.象征性水平游戏的发展 (1)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2)结构游戏的发展展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与结构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第一节 幼儿游戏理论的发展
一、幼儿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把幼儿的游戏作为真正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探索始于19世纪 下半叶。
1.幼儿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 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即经典游戏理论)和对幼儿游戏的最初的系统观察 研究。
(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与结构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国外学者对幼儿游戏特征的认识 1.纽曼的“三内说”
(1)内部控制 (2)内部真实 (3)内部动机
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说 (1)灵活性。 (2)肯定的情感。 (3)虚构性。 (4)内部动机。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形式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而 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1.感觉运动游戏 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主要是0~2岁的儿童进行的游戏。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也称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游戏形式,是一种利用游戏材料(如积木、插塑、黏土 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形式。 4.规则游戏 这是两人以上通过遵循规则来进行竞赛的游戏形式,如打牌、拔河等。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三)对游戏特征的辩证分析
1.愉悦与严肃 2.手段与目的 3.自由与约束 4.假想与现实 以上四对特征的矛盾性在幼儿的游戏中得到了统一,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游 戏的复杂性。这也说明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理解游戏,这样才能使 游戏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幼儿游戏的结构分析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二、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一)经典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复演说 5.成熟说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平衡机制,是幼儿人格完善的途径
(三)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机能,而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是智力活动的 一个方面。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五)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1.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主要是为了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游戏主要包 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主要是以遵循规则为中心、以实现教育作用为目的的游戏。规则性游戏主 要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1.表情 表情是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游戏是自由的、快乐的、愉悦的活动。 2.动作 幼儿在游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游戏动作。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探索、 象征和嬉戏。 3.角色扮演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机能性角色(2)互补性角色(3)想象性角色 4.言语 幼儿在游戏时常常伴随着言语的表达。按功能划分,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伙伴间的交际性言语(2)角色间的交际言语(3)想象性独白 5.材料 我们可以把有无玩具作为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的一个物质指标。
3.加维的游戏五因素说
4.克罗伊斯的游戏六因素说
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特征的认识 我国学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创造社会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一、幼儿游戏的结构分析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一般认为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自愿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应该符合以下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推荐读物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珍妮特·莫伊蕾斯著,刘焱、刘峰峰、雷美琴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 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一、幼儿游戏的结构分析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
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 主体的动机与体验。
1.游戏的动机 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内部动机(2)直接动机(3)内部控制
2.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或成就感 (4)幽默感(5)生理快感
2.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 此阶段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带有机械模仿苏联思想的倾向,尚未形成具有中国 特色的游戏理论,尚未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实践工作。
3.“文革”时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幼儿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幼儿游戏的研究 也是如此。
4.“文革”后至今 这一阶段是我国幼儿游戏研究重新起步的阶段,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我 国实情,重新开始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3.规则性水平游戏的发展
(二)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角度观照幼儿游戏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2.平行游戏阶段
3.联合游戏阶段
4.合作游戏阶段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幼儿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1.游戏内容的发展 (1)在整个婴儿时期,游戏内容多是反映儿童自己及其所熟悉的父母的琐碎事件, 在游戏中并没有明确的主题。 (2)三四岁的幼儿主要是受眼前某种情境或某种玩具的启发才产生游戏的念头。 (3)四五岁以后,幼儿游戏由开始以反映日常生活为主的游戏内容发展到以反映社 会生活和人们之间复杂关系的游戏内容。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二)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美国帕登通过对幼儿游戏中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分为以下四类:
1.独自游戏 幼儿无玩伴意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专注的操作活动上,总是喜 欢一个人玩,根本不关注他人的游戏。 2.平行游戏 幼儿开始能够关注别人的活动,总是喜欢与别人使用相同的玩具或材料,通过相互模 仿来开展相同或相似的活动。 3.联合游戏 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参与共同的活动,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合作行为,没有具体的 分工与组织,也没有建立集体的共同目标。 4.合作游戏 在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出于共同的需要,制订共同的计划,通过协商与合作共同完成 活动。
2.游戏形式的发展 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了游戏的外壳。 (1)动作渐次连贯 (2)语言逐步发展 (3)时间逐渐延长 (4)规则逐渐明朗 (5)活动不断社会化
思考与实践
1.试评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试对比分析现代三大派别游戏理论的共同点与差异。 3.如何理解游戏特征的多重辩证关系? 4.试分析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体验与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关系。 5.结合有关游戏发展的一般原理,理解幼儿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