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
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御笔题书。 语出晋葛洪《神仙传》:“老子岂非乾坤所定, 万民之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语 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
生民未有
沿至清末,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已 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统九代皇帝御笔木匾九方, 依次题字各为:
万世师表(康熙), 生民未有(雍正),
与天地参(乾隆),
圣协时中(道光), 圣神天纵(同治), 中和位育(宣统)。
圣集大成(嘉庆),
德帱( dà o )齐载(咸丰), 斯文在兹(光绪),
万世师表
孔子是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
“参” 的理解 “与天地参”的关键字是“参”。古义通 “叁”。即三,意思是指天子,与天地齐名的 意思。 “参”可理解为参拜之意,所以“与天地参” 之寓意是赞誉孔子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后 人参拜。
雅涵于(wū) 乐(yuè)
在辟雍作乐(yuè),钟鼓齐鸣,深入 体会,反复玩味,以得圣人之道。
雅涵于乐
尊祖千古以来,从未有若孔子之至高 无上的圣贤。(自有生民以来,世上就只 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生民未有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 (1725年)御笔题书。 语出《孟子〃公孙卫》:“自生民以 来,未有夫子也。”
与天地参(c ā n)
赞誉孔子品德与天地并而为参。(孔 子地位与天地并列)
参:并列。
匾额
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 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 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孔庙的匾额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规 范的。由于各朝代统治者关注祭孔活动,从而 减少了匾额楹联的随意性。一般来说,在如此 庄严的地方,楹联是极少的,除各朝统一规范 的匾额外,统治者较少专门为文庙御赐楹联。 自清康熙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北京国 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随后 到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并要求各地文庙效仿 摹制。
与天地参(c ā n)
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 书。
与天地参
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 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 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 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 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 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 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万流仰镜
众人倾慕,仰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 作>诗》:“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李周翰 注: “言众士万人皆倾慕其风,仰之以为鉴镜”。
“雅涵於乐”匾额由乾隆题写,四个字上方正中 篆书章“古稀天子之宝”。 “於乐”出自《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 钟,於乐辟雍。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通过郑玄对此所作之《笺》,及对辟雍内钟鼓奏 乐内涵的分析,“於乐”二字的读音为於(wū)乐 (yuè)。於音(wū)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乐音 (yuè)为奏乐、音乐之意。涵,涵泳,深入体会。
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 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 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 “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 也。” 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 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 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 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