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匾额珍品从明代早期至上世纪初,涵盖功德身望、贞洁贤孝、婚喜寿庆,官府门第、医德教泽、庙宇宗祠等内容。
“瑶池开宴”匾额。
晚清重臣曾国藩题写并赠与人祝寿的,同治年间所制作,用的是阳雕法,即文字为凸起的,一般工期为2至3个月。
“探花及第”匾额。
明清之际名书法家傅山为某人获得探花而题写。
该匾额字中带画,木料为整块金丝楠木。
“勤俭可风”匾额。
晚晴重臣左宗棠为下属所题写的,给他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光绪年间所制作。
不管多少匾额随近百年来古建筑的渐渐消亡而如何漆落、木缺、残破不堪,它们仍是历史上某个时代真实思想、情感或意识的反映三千块“古匾”藏着怎样的社会嬗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光瑞谈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
这里,悄无声息地陈列着三千余块匾额,从明代早期至上世纪初,涵盖功德身望、贞洁贤孝、婚喜寿庆,官府门第、医德教泽、庙宇宗祠等内容。
它们是刘光瑞先生历时二三十年踏遍西南各地一块一块搜集而来的。
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所藏匾额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大,题材内容之丰富,在全国的古匾博物馆中少见。
匾,古字“扁”,本意为户口册,后来逐渐演变为亭台楼榭的名牌、宅内店堂的标志,与附着的建筑珠璧交辉,因多悬挂于建筑的上方,又被称为匾额。
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艺术,融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于一体,集字、印、雕、色四大类,样式有册页匾、书卷匾、画卷匾、秋叶匾、碑文匾、虚白匾等。
古匾是封存的历史,包罗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文字学、民俗学、人文地理学、比较社会学、成语学、地名学、文物学、建筑学、书法艺术学、篆刻学、地方志、管理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不管多少匾额随近百年来古建筑的渐渐消亡而如何漆落、木缺、残破不堪,它们仍是历史上某个时代真实思想、情感或意识的反映。
“你去看吧,世界上几乎没有遣词造句一模一样的两块匾!”就冲这句话,他开始疯狂搜匾,一搜二三十年。
刘光瑞的“正职”是名悬壶济世的中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刺熨疗法”传承人,搜集匾额只算得上他的“副业”。
每天上午,他总会“坐诊”重庆枇杷山或两路口的少林堂,为病人把脉开方子,到了下午,也总不忘到名匾博物馆去转转瞧瞧。
搜集与中医相关的物什以及医书,是父亲刘少林传给他的,而搜集匾额,其实只因一句玩笑话。
二三十年前,刘光瑞随父到农村搜集古时的线装医书时,顺便带回几块匾。
当时父亲的一位好友书法家许伯建到家里做客,刘光瑞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是你的字写得好,还是这些匾上的字写得好呢?”不想这位许叔叔笑着道:“今天的人看到古时的匾都得畏惧三分呀!这上面的字都是榜书,斗大一个,没有一定的功底不敢下笔。
匾中的学问更是多着呢!你去看吧,世界上几乎没有遣词造句一模一样的两块匾!”刘光瑞不信,“哪能没有相同的遣词造句?”就冲这句话,他开始疯狂搜匾,踏遍巴山蜀水,甚至远及云南、贵州、内蒙古、福建、广东……收藏到3000余块匾的时候,刘光瑞蓦然发觉真是只有十来块匾遣词造句算得上极为相似的。
对于当年的那句玩笑话,他或许输了,不过赢得的是一辈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他觉得很值。
由搜到藏,由藏到攒,由攒到研究,刘光瑞坦言与匾结缘就像在跟古人的灵魂对话。
现在的他,刚写完一本名为《中国匾额学》的书,未来,他还想将匾额上的字变成榜书字典。
在他看来,研究总是要为现代人服务。
“人的肌肤疾病好治,但人的愚昧不好治。
办了这么个名匾博物馆,我是希望通过展示治疗人的愚昧。
你看,与名匾博物馆坐落在一起的,还有我早年开办、目前正重新布置的中医药博物馆和国医书院。
这其实是按精气神来布局的,人活着就是要精气神嘛,医术能养身,匾额则能养神。
而你在给别人养神时,自己也养了神,你在收藏这批匾时,也收藏了自己的素养。
”刘光瑞说道。
流落民间的匾,“变身”门板、墙板、床板、砧板、洗衣板、猪圈挡板……满是刀痕、斑迹、蛀虫眼、缺口“匾一般来自大户人家,像是一幢建筑的灵魂,‘破四旧’后往往流落民间,现在多见于农村,成了门板、墙板、床板、砧板、洗衣板、猪圈挡板、熏烤腊鱼腊肉的垫板……满是刀痕、斑迹、蛀虫眼、缺口。
不过,这也使得它们在‘文革’中得以保存下来。
我所收藏的匾中,约有五六十块都是这么淘来的,当然,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说起一块似被水漂得很白的匾,刘光瑞道,“那是1996年的事了,一回在农村的河边,我看到农妇洗衣服时垫了块板子,又不像是一般搓衣板。
起初还以为是块石板,走近一看发现是块木板,上面的漆和金都被磨掉了,唯独在的是刻的字。
我花了300元将它买了回来。
”一块刻有“诗史”字样的匾,密布着累累伤痕,是刘光瑞从长江上游、雅安与宜宾之间的一个沿江小镇偶得的。
“那天镇上的土马路边有人大摆流水宴,大概是为做寿之类的喜事,厨子们在一旁的案桌上利索地宰起猪来。
我留意到案桌上的砧板似乎有些大,凑近一看,发现上面竟然刻了字,虽然已被菜刀剁得有些模糊,浸满油渍,但的确是块匾,并且用的是整木料。
最后这块匾是我临时去镇上买了好些木料换来的,为了不扫主人的兴,我也凑了100元的份子钱,对方高兴得很。
”刘光瑞甚至从猪圈里抢下来过一块写着“巡礼”的匾,匾的后头甚至钉有门栓。
“当时我去一户农家搜医书,发现一旁的猪圈里,几只小猪在用鼻子奋力地拱着猪圈挡板,很是可爱。
我伸手进猪圈逗小猪,无意中碰到猪圈挡板,感觉板上有字,多年来的搜匾经验告诉我这可能就是块匾。
不过,它可比一般的匾短多了,猪圈挡板能有多高呢!果不其然,这是一块被锯过的匾。
”“别人说我像城市里来的乞丐。
每到一个地方,不去关心吃喝玩乐,而是打听哪里有匾。
得知线索后,会走进别人家掀开床脚、抬开门板、翻进猪圈探查挡板、钻进柴房捣腾待烧的木板……凡是一般木块可能用上的地方,都不放过。
”刘光瑞笑言。
在别人眼里,他捡拾的是一文不值的烂木头,而在他自己眼中,他捡拾的是被丢弃的文化残片。
就连那些残缺不堪的匾,刘光瑞也将其小心翼翼地带了回来,在名匾博物馆里为它们另辟一席之地。
“正是这些残匾才让我的名匾博物馆更加完整。
它们是如何被拆毁甚至丢弃的,是历经战争、‘破四旧’还是城市移民,同样值得我们追问。
建筑物上的这些匾额寄托着过去百姓的生活希望,也凝聚着古文化的厚重繁荣,如今只留下一字半句,让我们在读不通时尤生痛惜之感。
而对于缺失的文字,我们又能否给出正确的注解?”在匾额折射出的古代中国,衡量商人的第一要素不是财富,而是善心,即有了钱如何回馈社会打理名匾博物馆,刘光瑞是花了些心思的。
他在“地宫”式的展厅里特辟一处“舞台”,通过“幻灯片”展示柜——一个个上下用导轨固定的木框,将所藏之匾分别按照近百个主题加以归类展示。
三四块相同主题的匾往往被安排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譬如书有“云程初步”、“青云得路”、“青云独步”的匾讲的都是“仕途”,书有“百步穿杨”、“技绍穿杨”、“智勇兼全”的匾讲的都是“武威”,书有“正直难老”、“春秋不老”、“壮椿不老”的匾讲的都是“不老”。
“解匾析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消失的社会,它的朝廷管理,官场社会;物流消费,商业兴衰;治学读书,科举应试;人害天灾,平民宜居;婚庆寿宴,民俗民风等。
匾额中有许多朴素的道理,可以洞穿历史,也可以启示未来。
像是古代中国已有和谐的观念,无论社会或是家庭,‘只栽花’指不要栽刺,‘温良恭俭’是指不要横眉冷对,‘耳顺同荣’是指不要逆耳犯言。
又如匾文化艺术中常有财为善而聚,德因善更明之说。
衡量商人的第一要素不是财富,而是善心,即有了钱如何回馈社会,于是有了书有‘积善庆余’、‘好善乐施’之类的匾。
从前一块百年的招牌传承下来,可都是一方乡邻口碑所称,不断传承的佳话。
反观今天的商业,暴利横行,诚信、行善的观念更显可贵啊!”刘光瑞说道。
坐在“地宫”内观看的“幻灯片”匾额都是官匾,随着最后一张“幻灯片”,赫然出现在视野里的是奔流不息的嘉陵江。
“为官者迷,本以为什么都有,到头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光瑞解释道。
而从临江的长廊观看的“幻灯片”匾额都是民匾,随着最后一张“幻灯片”——书有“清白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的匾缓缓移开,看到的是满堂生辉。
“我们是该想想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流芳百世了!”刘光瑞认为匾额中的传家理念值得当今后世深思。
·古匾寻踪·当散落的匾串成线匾的文字一般为二至四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内容广阔,音韵铿锵,铮铮有声,多为溢美之词,富于哲理性。
有时一块匾就承载着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故事,一句警世箴言。
匾中有朝廷管理、官场社会中国古代官府名贤赠贺或接受的匾,下有一般百姓赠送的清官匾,如“清白遗风”、“裹粮坐甲”,中有同僚下属赠送的匾额,如“洁己秉公”、“品重名仪”,上有借皇权之势、之名所赐的匾额,如“文魁”、“武魁”、“经魁”、“恩进士”、“岁进士”、“大夫第”、“紫殿储英”。
官匾边框上通常有纪录或加级之类的文字,这是古代明清时期朝廷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采用积分制,分记录与加级两种。
匾中有物流消费、商业兴衰明清时期,巴渝之地,乃天府之国,商贸繁荣,主要取巴渝水、旱两路通商。
其沿江、沿河形成码头、商铺、商街及商会馆,店招、店牌、店匾家家均有。
在重庆主要有盐商、米商、山货、棉花、药材、青靛、布行、酒行、瓷器、纸行等商邦、商业出现。
形成各邦、各行、各商格局,但均诚信一个商业规则,公平交易。
如“庆余堂”、“遂安堂”、“太和春”、“敏慎堂”等匾额均是商家店招或字号;“社结香山”、“会列香山”等匾额均为商会馆大堂悬挂之匾;“迎晖轩”、“孝友家”、“礼义家”等匾额均为商家从商言德,诚信之根本。
匾中有人害天灾、平民宜居明末清初,巴渝之地曾遭受一场较大的浩劫,长期处于大规模的内乱中,从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到“三藩之乱”。
顺治十年,清政府即“以四川荒地听民众开垦……”鼓励百姓回籍落业,并招民入川,连数百年之久,由长江水路入巴渝,川陕周边走进旱路入巴渝,贵州行栈道入巴渝。
落户移民及回籍难民均“重振家声”、“福地安居”、“堂构鸿远”、“凤巢燕誉”、“竹苞并茂”等。
人以居为安,房以匾为荣,新房落成,也必有亲朋好友择日送匾上梁,高悬正房,如“画栋云飞”就是寓意避邪求福、平安乐业。
匾中有婚庆寿宴、民俗民风巴渝民俗中有个重要的礼仪或习惯,就是尊重老人,为老人祝寿、贺寿。
如“椿萱齐茂”以“椿”称父,以“萱”称母,喻父母健在;如“婺杰稀龄”是匾中匾,意贺该女子“七十”寿诞;如“宝婺光昭”为杨老太君八旬寿辰众亲友贺,俗指该女子出类拔萃;如“恩荣杖国”因古人曰“幼学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言寿的境界高尚,此人七十岁的恩荣与国家相连。
匾文字还有着基本运用规律和不同地域的习惯用句。
如巴蜀之地常见寿匾类“齐眉三豆”、“恩加四豆”、“萱堂五豆”的“豆”字是指年龄。
“三豆”即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四豆”即六十岁至七十岁之间,“五豆”即八十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