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归纳整理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
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
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第二章·哲学的起源1、哲学起源于惊异。
的确,哲学的孕育和产生并非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是起源于人们对世间各种事务、现象的好奇、思索。
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
早期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
”当然,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只是哲学的引线罢了。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一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即你是谁,世界是从哪来的。
类似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在人类产生思想以后就已经提出了,它看上去很简单,但回答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时便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加以解决,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3、哲学起源于对历史的考察。
追溯到古代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产生哲学思想的三个国家就是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了。
并且这三个国度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就将该时期称之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
可以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文明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
轴心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在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诞生了,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其实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而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基本原理的学问,但从历史上看来,大多将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
《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本体论下过明确的定义以仁为本的道德精神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部分精华也都来自该核心精神。
·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方面,哲学在古代中国被视作教育的启蒙思想,依靠哲学来发蒙人,可见哲学具有极大的启蒙意义。
另一方面,哲学在古代中国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西方的地位。
可以说,中国古人将哲学作为他们的宗教。
中国人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哲学之上,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他们对超乎现实的追求即提高了自身的心灵境界,也在哲学里欣赏、体验并表达了超道德价值,因此他们无需再去创立一种宗教去重复上述做法。
·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西方哲学的差别)1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首先,西方古代哲学着力于宇宙根源的讨论即本体论的讨论。
到后来,苏格拉底及后来的哲学家开始注重对人事的考察,但他们以对待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人事,其特点主要是逻辑分析的态度和纯粹理性的思辨,将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与真正的道德无关。
而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就有所不同了,其出发点主要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即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关注生命与道德的相关性,主张性命天道相贯通。
2中国哲学的特质—重道德性:中国哲人大多不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也不擅长为社会事物和现象下定义。
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渴求知识,而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表现在政治上对于善的理想。
而若想达到政治理想的实践,就必须从自我德性的培养做起,从德性的实践做起,即所谓的“正德”。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就因主张“古之学为己”而被称为为己之学或身心性命之学,可见儒家也倡导自我道德的修养。
当然,自我德性的修养并不只是纯粹地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在修养的过程之中必然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国家负起责任。
所以中国哲学所注重的道德性还带有一份深重的责任感。
中国哲学重道德性的根源在于忧患意识,即忧患“德之未修”、“学之未讲”。
他们忧的是人格的颓废,而非杞人忧天。
他们有的是道德的沦丧,而非患得患失。
这种忧患意识必然会促使人们去追求德性的培养。
“君子有终身之忧”也就成为了古代中国哲人亦或是有识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中国哲学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促使强烈的使命意识的产生,因为人处在社会之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所以中国哲人不仅要关注自我德性的培养,更要对国家的命运存亡怀有深厚的关注之情,即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
当然中国哲学的忧患意识中还透着一股浓厚的悲悯情怀,而悲悯情怀本身就已经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这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心和基督教的爱,这是理想主义者才拥有的情怀。
由忧患引发的悲悯情怀,亦引发出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等观念。
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忧患的意识初步表现即为“临事而惧”的负责认真的态度。
从负责认真引发出来的是“敬”的观念。
在中国思想中,“天命”、“天道”就是通过忧患意识所产生的“敬”而步步下贯。
3中国哲学围绕道而展开:道在中国哲学中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天道和人道。
天道(宇宙普遍的真理)具有无限性,而人道(人世间的道理)具有有限性。
中国哲学中道的的整体含义就是如何在人道的有限性中实现天道的无限性,已达到天道和人道的合一。
这一方面就要求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则要求人们自我超越。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是天人关系。
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以本体界即存在为研究对象,而是注重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中国哲人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天人之学。
其二是人我关系,这便区别于上述的形而上学,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中国哲学之所以将人我关系列为其基本问题,是因为对天人关系的研究脱离不了对人道的研究,而所谓的人道其实就是调节人我关系的道德原则。
因此只有通过对人我关系的探究,才能了解人道是如何体现天道,而天道又是如何展现为人道的。
其三是身心关系,无论是对天道还是人道的研究,其实都是具有主体人格的人的内在要求。
所以中国哲学强调对道德行为主体人的自由意志的研究,所以中国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心灵哲学”和“为己之学”。
·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天人论,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国哲人将其称为道德的形而上学,它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它研究的主要是人伦道德的依据。
儒家的心性之学、道家的道论、佛学的佛性论均属于此范畴。
其次是品格论,这涉及到上述的身心关系。
它是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人格的养成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中国哲学正是通过研究身心问题来解决天人关系问题和人间伦理问题的。
品格论教会人如何做人而非做事。
如儒家提倡君子品格,其理想人格是圣贤,道家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佛家的理想人格是佛陀和菩萨。
然后是功夫论,它主要强调实践的必要性,主张知识与实践的合一。
对于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行道”。
功夫论教导人们培养人格的方式与方法并倡导人们亲力亲为。
最后是境界论,中国哲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人超越当下的生存状态,而达到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即领悟天道。
如儒家强调仁与诚的境界,道家强调无为与逍遥的最高境界,佛教强调清净与涅槃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老子)2、究天人之际追寻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3、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4、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和文化会通精神5、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第六章人性与人生(东西方)·中国古代人性论1性善论(孟子)2性恶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主张人性分为性和伪两部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性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则是善的礼乐教化,因此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就荀子的性恶论说到,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好像低估了人,但实际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如礼乐关系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3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康有为)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后天之学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杨雄)强调后天教育5人性向善论(傅佩荣)首先提出人性本善具有两大盲点,一是缺乏经验上的佐证,只是主观上的论述。
二是善和恶是价值上的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都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无法保证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
故傅佩荣提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