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运动练习题

太平天国运动练习题

《太平天国运动》练习一、选择题1.《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2.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封建反侵略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D.反对外来侵略3.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4.丞相是太平天国前后期一直存在的官职,大体可分为虚衔和实职两大类,各类丞相在前后期的演变情形,符合中国中国历代丞相制度的基本规律。

到后期太平天国的官职已丧失了其基本功能,也偏离了其设官建制的原初动机,这说明()A.太平天国已经建立起新型的职官秩序B.太平天国完成了建立近代农村秩序的任务C.太平天国没有提出再建工商社会秩序的方案D.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5.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6.《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曰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

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

”这一记载()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8.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说“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

”邹容在《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②,不可不革命。

”两者都主张()A.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国B.反对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C.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D.实现主权在民原则9.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①《资政新篇》②《海国图志》③《法俄革命之比较》④《新学伪经考》A.②④③①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10.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

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

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B.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D.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11.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正确的是()A.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了农民思想的变化D.根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12.有人把太平天围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

“政策筑梦”是指()A.永安建制,分封诸侯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3.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B.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C.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D.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14.洪秀全说:“慨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这反映出洪秀全()A.已经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B.讲求科学、正确、合理的斗争策略C.用满汉民族矛盾宣传动员革命D.深刻地揭露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15.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实际上没有发行B.没有号召作用C.太平军中没有普及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16.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

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

”这表明乡官制()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17.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

”这一观点旨在说明()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18.马克思在1853年和1862年对中国的某一事件的评价由高度赞扬变成了极端否定,你认为他评价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晚清洋务运动C.总理衙门设立D.通商口岸设立19.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20.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田亩制度并未见诸事实……最大的原因,是阻力太大,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

“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A.进一步推行圣库制度B.主张实行绝对平均分配C.不代表农民阶级利益D.不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1.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

”据此,他认为()A.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新思想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C.民族的觉醒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新国家的产生22.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兑现。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不承认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B.这些地区很早就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想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D.《北京条约》签订前,《天津条约》无效23.《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报刊,1853年4月23日报道:“南京于3月8日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据说南京的清朝将军身先士卒,已在英勇作战中阵亡。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报道中的“叛军”是指()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革命党人24.洪秀全等人信奉上帝会而到处焚毁孔庙及其他寺庙,并禁士人“读孔子之经”。

陈独秀等人反对三纲五常,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两者都()A.出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鼓吹平等民主思想C.利用西方观念攻击传统文化D.促进了民众的觉醒25.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D.清政府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26.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事中,能够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进行北伐和西征C.发生了天京变乱D.颁布《资政新篇》27.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田契中有某人“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

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A.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主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28.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这段材料反映了()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1【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而太平天国属于农民起义,故B 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截然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且该理想无法实现,故D项错误。

【答案】A2【解析】林则徐和孙中山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林则徐本身即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故B.C项错误;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生活在列强入侵中国的时代,都有发对外来侵略的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D3【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时间是18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斗争矛头对象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各类丞相在前后期的演变情形,符合中国中国历代丞相制度的基本规律”,表明太平天国没有建立起新型的职官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与建立近代农村秩序的任务无关,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再建工商社会秩序的方案,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职官秩序没有脱离传统的束缚,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