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一、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一些教育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厌学”一词。
自此之后,有识之士在“厌学”这一领域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以下是前人所调查的一些数据:我国教育界1977年内完成的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84%的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冷漠”来形容;据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所与北京师大教育系曾在全国所做的中小学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的统计数据,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只有8.4%……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被研究者称为教育危机的“冰山一角”。
分析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分数至上、学业重负、升学竞争等系列问题所引起的学生厌学;二是由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所引发的“知识无用论”所引起的学生厌学。
对此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也仅仅是提高师资队伍的自身素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转变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国内的一些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开展的轰轰烈烈,而且取得的成效也很显著。
但仍有很多地方未能有效解决学生厌学的心理和厌学现象的继续发生。
国外对学生厌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上来研究的。
在哈维曼德尔《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学生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在别人后面,因此,就此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教师要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在素有“考试地狱”“学历社会”的日本,考试与升学竞争近几年来更日趋激化引起学生厌学,和我国的学生厌学原因有相似之处,日本教育界也采取了种种对策,譬如在1992年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实施五日制。
现在除了有考上大学志向的学生,大量学生拒绝学习、逃避学习,从学习中逃走的另一现象是讨厌学科,即我国所研究的局部性厌学。
本课题将结合我校实际,旨在研究如何在当前众多弊端下更加简单有效地对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现状、成因进行分析比较反思,然后找出不同的干预对策。
我们将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并让家庭和社会与之形成合力,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是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还他们一个艳阳天。
纵观国内外,对初中生厌学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只停留在初期阶段,而真正从教育本质入手,真真正正地走入儿童内心世界,给他们以特别的关爱,能否取得一定的成效,只是一个想当然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就是希望以实际的行动,真切的爱心,特殊的关注,走入厌学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他们克服厌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学习,从而探索出一套可供推广、借鉴的方式、方法,以使中国教育更加充盈、丰富、更具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价值近年来,经常看到在校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甚至于辍学。
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
本课题的研究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学生,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找到根本原因,研究总结矫正和预防的方法,消除他们厌学情绪,变得爱学、乐学,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厌学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的自身成长。
正值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了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失去了整个一生。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校学生来自偏远的圩区乡村,他们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千差万别。
再加上近几年大多数的家长外出务工,学生学习根本无人问津,学生的自我控制差,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
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如果我们把农村初中生的厌学的现状、原因调查得相当全面与深刻的话,那么我们将可以寻求相应的对策,为当代农村初中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将给很多一部分农村初中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为学生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国家社会的和谐安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背景当前,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成,农村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学校布局正在重组,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初中生中滋长、蔓延。
它对学生以及社会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学生的辍学率在逐渐上升;农民的家庭生活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由于以上种种负面影响,党的教育方针在农村初中越来越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任务越来越难以完成。
从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的确不高,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力度也实在不大,一种厌学的暗流在学生中蔓延。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然而,透过学生的成绩,我们看到频繁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应的重视和兴趣。
相反,随着农村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
四、课题界定本课题的名称为:《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农村初中生:指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1-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
在当前的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
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
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
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
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课题。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认知水平、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使厌学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圆满完成初中教育,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强调要有好心境,要爱好,要快乐。
近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被人声讨批判。
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情绪越来越低。
学生厌学是当今初中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小学中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
厌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五、理论支持1、教育学理论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都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
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3、个人本位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论,主张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人的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发展。
它相信人本性的力量,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原则。
“个人本位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丰富了人们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
4、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大致有三大点。
(1)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构建。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同时有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单是提取。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
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六、研究内容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对本校一些存在厌学现象的学生调查研究,解决以下问题:1、了解本校学生厌学的现状和原因;2、初中生厌学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3、如何引导初中生克服厌学,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4、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开通“知心信箱”、“知心热线”,及时解决厌学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困扰。
5、设立家长、老师、学生互动联系卡,定期由学生对自己近期表现自我评议,再由老师、家长评议,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针对厌学类型不同,成立互助互学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织厌学学生与优秀学生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