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张炳丰
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每条线段的端点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同时预测其发展趋势。
易老师《折线统计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编排,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种熟悉、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并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探索,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提供了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来进行体验性的活动。
一、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材料感兴趣是才会主动地学,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而且也会简单的运用,说陌生是因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孕伏了平面直角系,函数和函数图象的思想。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为学习函数打基础。
因此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不要求学生一味死记,而是根据教材需要加以引导。
二、正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中引导他们运用知识为生活服务。
因此本堂课教师在处理统计知识时大量的是应用生活的经验加以引入,激发学生生活知识的源泉,从而来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教学中易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唤起,在内容的建构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创设情景,譬如开始通过对1998年到2003
年参加科技馆人数的情况,请学生进行描点、连线制作折线统计图,来理解预测发展的趋势,体验学习数学无穷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大量生活现象沉淀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学生的语言进行描绘,更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学生相互交流时也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素材。
在每一次的统计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和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是引导学生来体验数学课程人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探讨:
点和折线的区别在那儿?学生在计算那俩个月气温上升快?那俩个月气温下降快?除了用计算外,能否用折线的倾斜度来看,就是折线越陡变得越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