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好学教育: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我说课的题目是 "机械能守恒定律 ",选自高一物理必修 2的第7章第 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 "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 "机械能 "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
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
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
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好学教育:(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篇二: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____ 号,我说课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 年级物理____ 册第____ 章第____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方面来说这节课。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2、(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2、(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如下:问题 1、。
问题 2、 o oooooooooo o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所 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而对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 理引导,所以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1、教法选择: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 :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 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采用 演示实验, 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由学生的分组实验, 激发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或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 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作为教师来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 的落脚点。
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 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 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1、创设情境 , 引入新知:(2 分钟)为了顺利得出本节概念 (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采用类比法设 计复习题:?(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为更好的落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 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 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
(故事是。
或生活现象是。
。
或演示实验是。
。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 ( 5 分钟)学生阅读课本 pP 页---pP 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
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 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IIJ 6 ooooooooooo(如: )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 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20 分钟)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 流做准备。
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此过程中教师适 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以《》一节为例: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5 分钟)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 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 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10 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 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 (3 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篇三:经典高中物理说课稿第七章 : 机械能第一节 -- 功(第 1 课时)说课稿【教学内容】功的概念【教材的地位】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 , 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 , 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 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 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 , 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功的定义 , 并且熟悉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 会运用功的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 掌握求合力功的两种方法 ;(2) 知道功的单位 ,理解功是标量 , 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3) 掌握不同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 ;(4) 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 并能解决简单的功能关系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并通过切合实际的例题加深学生的记忆 . 情感态度和德育教育在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 ,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 ; 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 .【教学难点】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 .【教学环节】一 : 功的概念1 引导学生回忆功的定义引导学生归纳出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2功的计算公式:w=f • s • cos 0教师讲解公式中前两个参量的意义 , 并提出功的正负是由什么条件来决定的强调:(1) 力对物体做功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例 1:一个物体分别在如图所示的两个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向前移动了距离s, 则这两个力所做的功有怎样的关系⑵力对物体做功仅由其中的f,s, a三个参量来决定,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作用以及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3) 公式中的S 一定是相对于地面的位移•例 2:如图所示 ,光滑斜面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 在小物体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 ,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 ()a 垂直于接触面 , 作用力不做功b 垂直于接触面 , 作用力做功c 不垂直于接触面 , 作用力不做功d 不垂直于接触面 , 作用力做功3 功的单位焦耳 (j)提问学生 1 焦耳到底有多大即焦耳的物理意义 . 从而使同学们能将物理公式与物理模型结合起来 ,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4 功的量性功是标量5 功是过程量功是过程量 , 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果二 : 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常见力做功的特点 :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 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例3:用一根细线,一端系住一个质量为 m的小球,使小球在细绳的带动下在水平桌面上作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已知小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卩,求小球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桌面对小球的摩擦力做的功运用此题既练习了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又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 -- 微元法多个力的功以单个力做功的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多个力的合力功(1)(2)引导学生思考 : 这两种求解合力功的方法的使用范围有哪些不同例4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卩,现用一个大小为f的恒力拉动此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了si的距离后撤去力f,物体又向前滑动了 s2的距离后停止,求在物体整个的运动过程中拉力 f 的功,摩擦力的功和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总功 . 教师强调 : 在求合力功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清楚所有做功的外力是否在同一过程中. 通过对例 4做相关计算,引导学生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3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引导学生思考 : 通过做功改变能量的实例补充说明 : 可以利用功能关系来求某个力对物体做的功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5: 一个人要将质量为 m=500kg的小车沿一较长水平轨道推上长l=5m,高h=1m的斜坡顶端,为计算方便,假设车在任何情况下所受的阻力恒为车重的0.12 倍,此人的最大推力为800n,( 设人的推力始终平行于接触面 )在不允许使用其他工具的情况下 , 此人能否将车刚好推到坡顶 , 如果能 ,此人如何做 (写出分析和计算过程g=10m/s2)小结及作业 : 教师小结本节课知识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 .作业: 课后发的活页练习篇四:高中物理说课稿 (初稿 ) 高中物理说课稿《匀速圆周运动》武鸣县罗波高中韦国祥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