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成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养成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西林县义务教育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一、目的、任务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积极探索中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享用终身的好习惯;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掌握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求上进、会自理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行、知感恩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二、养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经常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2.待人有礼貌。

见了客人主动打招呼,起立让座,沏茶倒水,客人走时要送出门外,并说“再见”。

见到老师要问好,行少先队队礼。

3.每天佩戴红领巾、胸卡、穿校服,少先队干部要佩戴标志,衣冠整齐、干净。

4.在走廊内要轻声慢步,上下楼梯要靠右边,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

5.不欺负,不侮辱小朋友,不给别人起绰号,也不叫别人的外号。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书声音要洪亮,充满感情,使用普通话。

2.读书、写字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姿势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3.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本节课所需书与文具。

4.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5.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书写要工整、规范。

6.写完作业至少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错误后才可收拾,要让家长检查、自己改正,严肃、虚心、认真负责。

(三)培养良好的健体习惯
1.按时上两操,做操态度认真,姿势正确,做到“快、静、齐”。

2.排队上操、升国旗,上下学的路队要整齐有序。

走路抬头、挺胸,步伐有力,精神面貌良好。

3.挤时间以各种方式锻炼,坚持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

(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睡前洗脚。

勤剪指甲,勤洗头,勤洗澡。

保持个人卫生。

2.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主动捡拾废物,能自觉维持教室和卫生区的环境卫生。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二十分钟,多读书,读好书,与图书交朋友。

2.读书时,勤做笔记,注意积累材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
习惯。

3.按时借阅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1.在家里,帮家长收拾饭桌、扫地、抹桌凳,择菜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服从分配,与其他组员合作,共同完成清扫教室、卫生区的任务。

3.自己洗手、洗脸、洗手绢,小衣服。

自己削铅笔,自己叠被子,叠衣服,自己收拾床铺,整理书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在家里不任性,自己的行动应事前告诉家长,外出前及回家后和家长打招呼。

2.未经允许,不乱动乱翻别人的东西,进入他人房间先轻敲房门,别人同意后才可以进入。

3.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每天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4.注意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收听,收看新闻。

5.每日三餐按时进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朴素节俭,不乱花钱。

6.放学后不在校内或路上逗留,及时回家。

7.谦虚、诚实、待人诚恳,与人交往重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说做一致,不说谎话,不骗人,有错就改,
(八)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
1.遵守交通规则,上下学靠右行,不闯红灯,不在路上追逐打闹。

2.注意安全,不玩火,不玩电,不乱动家用电器,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3.注意饮水安全卫生,不喝生水。

4.学会如何预防传染病,学会防骗,学会地震和各种灾难来临时时如何保护自己。

三、实施思路
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个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内化,使学生在教育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

“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四、开展养成教育的措施
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养成教育细则,利用班队会板报,宣传栏等广为宣传。

实施操作:
1.组织发动队员对照“习惯”细则,找出普遍存在,最需要克服的各种陋习,召开“向陋习说不”的主题班会。

2.指导队员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细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克服、改正陋习的具体措施。

3.开展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宣誓签名活动。

4.建立学生个人承诺、相互监督体现机制台账资料。

5.定期开展针对某个良好习惯学生自评、树立榜样活动。

6.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一日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长期
进行下去,并作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通报。

表彰活动:
1.根据各班学生习惯实践表现,评选“好习惯标兵”。

2.召开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评选出“优秀班级”。

3.表彰优秀集体和个人,推动习惯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