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赤壁赋

1赤壁赋

《赤壁赋》第二课时浙师大人文学院倪高华一、复习式导入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

(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二、赏析第二段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

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

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

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

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

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

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

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

其,代词,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嫠妇,就是寡妇。

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

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

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

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三、赏析第三段(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二)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现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危言危行”,就是端正的言行。

而问客曰,而,连词,表顺接。

何为其然也,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为何,就是为什么,其,代词,带箫声,然,这样。

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那么“悲”在哪里呢?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这句话,然后老师补充,固,本来,今,现在,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他说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写曹操?我们一起来把描写曹操的句子读一下。

(请同学起来翻译)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连结。

乎(形容词词尾)、困于周郎,于,表被动。

方,当。

破,攻破。

下,攻下,占领,名作动。

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

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而我们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学生起来翻译,老师补充: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尊”通“樽”,酒杯。

“属”通“嘱”,劝酒。

你看我们是怎么样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是什么与什么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看出“英雄不在之悲”)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学先翻译,然后强调纠正。

)――渺,以……为渺小,意动。

哀,哀叹,或为……哀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里是什么与什么对比?“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也就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就是人生苦短之悲)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偕同神仙来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长久存在,这是他的一个愿望,后面又说,知道不能轻易实现,只好把这种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那么这里又是什么与什么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看出壮志难酬之悲。

四、课堂总结师:正是这些让他感到可悲可叹,好,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一下2、3两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

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如果同学们有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Ps: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古今对比英雄不在之悲乐歌箫声悲短暂与永恒对比人生短暂之悲理想与现实对比壮志难酬之悲一、复习式导入 3'(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五、老师引课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

(二)研读第四段(一)齐声朗读第四段(二)学生参照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等自己尝试翻译句子,尽可能直译,当直译不通时,可适当意译。

必要时动笔写下来。

(三)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起来翻译句子,老师做更正,补充或强调。

夫水与月乎,夫:指示代词,那;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往:流逝。

彼:那个,指代月亮。

卒:副词,终究。

盖:假若。

将,语气助词,不译。

自:从。

者:……的方面。

则:那么。

曾:简直。

何羡,即羡何,羡慕什么。

且:况且。

夫:发语词。

苟:如果。

吾之所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即使。

惟:只有。

是,这。

(四)师:这一段文字我们已经把它疏通了一遍字词,对它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当客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忧伤时,他是怎么来解说的,苏轼要来排遣掉这份郁闷,他选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哪一种?(议论)讲道理,通过讲道理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接下去你们自由朗读或者阅读,思考:1.这一段中写了哪些事物?2.苏轼说了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

(自己如果解决不了,也可以和同桌或身边的人交流。

)明确:这一段中写到的事物、阐述的道理如下:变不变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我)时刻在变无尽结论:水、月、人都是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的。

问题3:这个“变与不变”的道理是针对第三段的哪一点来说的?明确:提示从“而又何羡乎”一词入手,针对上文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阐发论述的。

问题4: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长江(长江)的无穷?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有圆有缺。

而且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以为你踏进的是同一条河,事实上,河里的水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踏进去时的水了,也就是说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不变的角度来看,虽然月有阴晴圆缺,但是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

虽然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史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物与我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史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问题5:作者用什么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明确:用打比方的论证方法,用水与月的做比,借眼前景来说理。

问题6:除了这个“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外,还有没有别的道理?明确:“取与不取”的道理。

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苏轼虽然也十分渴望高官厚禄,渴望为朝廷效力,可是既没有机会实现,那就不要再强求,不要再因为得不到而郁郁寡欢了。

所以他这个时候也想通了,这样“侣鱼虾而友麋鹿”不也能够生活得很快乐嘛。

显示出豁达乐观的心态。

说到这里,三处悲伤解决了没有,我们刚才说过,既然世界万物都有不变的一面,物与我都是无尽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羡长江之无穷了;因为事物也都是在一刻不停变化的,那么英雄不在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悲伤了。

高官厚禄也许不是“我”应该追求的东西,那就不要强求了吧,还是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悠闲地生活吧,所以也无所谓“壮志未酬”之悲了。

所以三个方面的悲都化解了。

问题7: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