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J 0 i Fi Z
' 2 i
2
组合梁各层正应力为
Wi J 0 / Z i'
M M
i Z i' Ei i E J Wi 式中 M---该截面处的弯矩。 0 0 梁内剪应力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在 R 处的剪应力 r
Pcr 2 EJ F l 2 F
若 J i 2 F 其中 i ----压杆截面的最小惯性半径。则: 2E 2E cr 2 2 l i 式中 ----柔度或长细比
cr 将大于 B 当 小到一定值时, ( B 为材料的强度极限),这时 2 杆件的计算就应由材料的强度控制。即 cr ≤ B 故 E
* K1 N * / N y1 x1
K1
(5) 确定各定向层层数 各层的总厚度:
100% 10%,
* * K 2 N xy / N 1 x1
K2
100% 10%
hx : hy : hxy 1 : K1 : 2K 2 h hx hy hxy n nx n y nxy
(2)细长承压杆件 按稳定性条件设计,其稳定性条件为 P P 式中 P ---使用载荷 P ----许用载荷
2 EJ Pcr l 2
式中
E ----杆轴方向的弹性模量;
若引入临界应力 cr 的概念,则 cr
----长度系数;
J ----横截面的最小惯性矩; l ----压杆长度;
N x : N y : N xy 1 : K1 : K 2
* * * K1 N * y / N x , K 2 N xy / N x
(2) 确定定向层比
nx : n y : nxy 1 : K1 : 2K 2
* * (3) 重新计算应力 N x* 、 、 N N y1 xy1 1
(4) 判别比值误差
3.3 结构设计
3.3.1 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1) 复合材料结构一般采用按使用载荷设计,按设计载荷校核的方法。 (2) 结构设计计算用的许用值,分为使用许用值和设计许用值,它们分 别对应于最大使用载荷和设计载荷。 (3) 复合材料强度准则只适用于复合材料单层。 (4) 当结构使用温度范围很宽或在不同温度下复合材料性能变化较大时, 则应力分析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应按温度区间选取,材料弹性常数选 取试样在相应温度区间测定的平均值,强度计算采用材料在相应温度区间 的许用值,而应力分析所用的外载荷选取相应温度区间的各个工况中的最 大使用载荷。 (5) 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载荷作用下,不允许结构有永久变形。 (6) 有刚度要求的一般部位,材料弹性常数的数值可选取对应温度区间 的平均值;对于刚度有严格要求的重要部位,需选取对应温度区间的B基 准值。 3.3.2 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工艺性要求
3.3.3.2 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K= K 0 K1 K 2 ...K n (1)材料特性值的可靠性系数 K1 A.只做常温静态测试,取 K 1=1.1 B.不进行测试,直接参照现有数据,推算实际使用环境下的 材料特性时, K1=1.2 (2)用途及重要性系数 K 2 在外力为标准中不含用途及重要性系数时, 按结构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可取下列数值: 可能伤害多人的情况 K 2 =1.2; 公共场所及社会影响大的情况 K 2 =1.1; 一般情况 K 2 =1.0; 临时设置时 K 2 =0.9; (3)载荷计算偏差系数 K 3 ,一般 K 3 大于1.0 (4)结构计算的精确度系数 K 4 ①采用精确理论或有限元计算,并经结构试验验证的,可取 K 4 =1.0; ②采用简化模型,并用结构力学或材料力学中的简化公式计 K 4 =1.15~1.30。 算,若没有考虑材料的各向异性时,
3.3.4 典型结构件设计 N 3.3.4.1承拉杆件 承拉杆件的强度条件为 F 式中 N----承拉杆件的轴力; F----承拉杆件的横截面积; --- 许用拉应力
3.3.4.2 承压杆件 压杆受轴向压缩载荷作用。增强纤维主要沿载荷作用的方向(0°) 铺设,以得到较高的总体临界屈曲应力。在设计中海应该考虑杆件的局 部屈曲性能。因此沿杆件周向也应该铺设90°层和±45°层,以提高局 部承压刚度和承扭刚度。一般来说,±45°层除提供扭转刚度外,在提 高临界屈曲应力方面比90°层更有效。 (1)粗短承压杆件 按下式强度条件设计 N F 式中 N---承压杆件的轴力 F---承压杆件的横截面积 ---许用压应力
组合梁的中性轴位置为
a FZ e a F
i i i i
i
E FZ E Z
i i i i
i
式中
Z i ---- 第 i 层中面到参考轴的距离; Ei ---- 第 i 层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 Fi ---- 折算前第 i 层的面积;
折算梁的截面惯性矩
J0
为
式中 ----第 层中面到中性轴的距离。 Z i' 折算梁的弯曲刚度 i 为 E0 J 0 2 E0 J 0 E0 i Fi Z i' Ei Fi Z i' 折算梁各层处的截面模量为
这里
若单层厚度为 h 0,则 总层数为
nx hx / h0 , n y hy / h0 , nxy hxy / h0
3.2.4.5 毯式曲线设计法 (1)画出毯式曲线图 (2)确定定向层比和定向层层数
例:现需一T300/QY8911层合板,要求层合板面内拉伸弹性模量 GPA,拉 伸强度 MPA,试确定各定向单层比例。 解:(1)确定采用π/4层合板,并先任选一层比例,如0°层60%, ±45°层20%,则90°层为20%。一旦选定铺层方式,就能确定相应的 性能。即 。 (2)为了得到层面板内拉伸弹性模量 ,把图中x和y坐标互换,即 0°层合90°层含量互换,则变成这两张图中的B点,该点的 。 (3)由于 大于所需值,而 小于所需值,故需对铺层比例进行调整。 如改0°层为40%,90°层40%,±45°层20%,在图中对应C点,其 =647MPa, =65.5GPa。x和y轴互换仍为C 点,所以 =65.5GPa。因此, 和 均满足要求。进一步调节是从安全系数上获益。 当然如用非π/4层和板也能满足要求,但计算和工程上均较麻烦。 也可用同样方法确定其他特性,如剪切模量、压缩强度、泊松比 和热膨胀系数。
3.3.3 许用值和安全系数 3.3.3.1 许用值的确定 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层和板的许用值应适用于在确定含义下的 整个层和板系列,即可能的铺层角、定向层比和铺层顺序的任一组合, 所以,层和板的许用值以应变方式给出比较合适。对于同一材料体系, 在确定铺层方向下,由于各定向层比值的变化,在某种载荷的作用下, 破坏应力变化较大,而破坏应变却变化不大。因此,采用应变比采用应 力更能给出比较稳定的数值。 (1)使用许用值的确定方法 ①拉伸使用许用值的确定方法 ②压缩使用许用值的确定方法 ③剪切使用许用值的确定方法 (2)设计许用值的确定方法 (3)许用值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应力的使用许用值和设计许用值可以有对应的许用应变乘以弹性常 数求得。与许用值配合使用的弹性常数,一般是以单向单层板的测试结 果为基础,对各类多向层合板的弹性常数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测定,以 理论值和实测值的偏差小于5%为标准,修正单向层合板的弹性常数后给 出。
(5)冲击载荷系数 K 5 通常 K 5 取 =1.2 。 (6)材料特性分散系数 K 6 ①
式中
K p ---离散系数
/ X ---系数 P为置信度,当P=0.001时, K p =3.09 ② 没有做上述材料特性测试,也没有确定分散特性,材 料特性的分散系数应主要考虑成型工艺方法、操作人员经验和成型环境 等因素的综合效果,其取值范围通常为 K 6 =1.2~1.5。 在玻璃钢结构设计中, 按各向同性理论用简单的结构力学方 法分析,并只考虑静态特性时,K值建议参考下列数据: 正常情况K=2; 短期静载荷K=2~3; 长期静载荷K=4;交变载荷K=4~6; 重复冲击载荷K=10。
3.3.4.3承扭杆件 强度条件 式中
max
M n max Wn
M n max -----圆管承受的最大扭矩;
-----许用剪应力
Wn ----抗扭截面模量 D 3
Wn 16
1
4
式中
D ----圆管外径
----圆管内径 d 与外径 D 的比值。
3.3.4.4 承弯杆件 复合材料梁截面形式:层合梁、夹层梁、薄壁梁 (1)薄壁梁 现以工字梁为例说明薄壁梁的设计。 复合材料工字梁合理材料设计:上、下翼缘采用以单向纤维为主的 铺设,而腹板则采用以连续纤维毡为主的铺设。在翼缘表层布置沿梁轴 呈±45度铺层。工字梁受弯时上、下翼缘除承受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 还承受横向应力和平面剪切应力,这可能足以使复合材料型材破坏。可 以考虑选择最优的型材截面形状和尺寸。最好采用双腹板的“”型材。 复合材料在计算时用不同材料的组合梁理论。
3.2.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选择 3.2.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2.4 层合板设计 3.2.4.1 层合板设计的一般原则 (1) 均衡对称的铺设原 (2) 铺层定向原则 (3) 铺层取向按承载选 取原则 (4) 铺设顺序原则 (5) 铺层最小比例原则(6) 冲击载荷区设计原 则 (7) 连接区设计原则 (8) 变厚度设计原则 (9) 开口区铺层原则 3.2.4.2 等代设计法 3.2.4.3 准网络设计法 (1) 计算应力 * * *
B
对于通常采用的1:1方格布、树脂质量含量为50%的手糊成型玻璃钢 而言,其 B 200MPa, E 1.5 104 MPa ,此时 27 。 2E 2E cr 2 因此,对于常用的手糊玻璃钢,当 27 时, 2 l 就适用。 i 当 <27时,压杆才由强度条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