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才是最高学府该有的姿态

走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才是最高学府该有的姿态

走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才是最高学府该有的姿态
百年梦想成为现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寄托着几代清华人为传承民族艺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好心愿。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最早雏形是1926年由清华国学院和
历史系共同创办的考古陈列室,用于存放教学和研究使用的考古文物;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盟清华大学后,
艺术博物馆项目开始启动;2003年确定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担纲建筑设计;2013年,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
论先生向清华大学捐赠2亿元人民币用于艺术博物馆建设;2016年4月落成竣工,并将于9月1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先来两张馆内图过过瘾~
开馆首展异彩纷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开馆首展,共七个板块11
个展览,分别是:“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
馆藏品展”、“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
院艺术大家作品展”。

首展的看点亮点颇多,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60幅手稿真迹将首次登录中国,这是这些手稿在意大利境外
的最大规模展出。

同时,清华藏珍将分别展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书画、丝绣、瓷器、家具精品,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展出商周青铜器精品。

其他展览也将从不同方面展示清华大学在历史、艺术、营建学科的突出成就。

展品亮点抢先看清华藏珍本次“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囊括书画、织绣、瓷器、家具、青铜器五个艺术门类,共计五百余组件藏品。

其中书画、瓷器、织绣和家具这四个门类的四百五十余组件藏品绝大多数来自于原中
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旧藏。

本次展览所选藏品既着力体现各艺术门类的完整发展体系,又重点突出名器精品,力求体现馆藏特色。

“清华藏珍”书画展——翰墨丹青10号展厅
▲ 张路《八仙图》四条屏之一明▲ 张路《八仙图》四条屏之二明▲ 张路《八仙图》四条屏之三明▲ 张路《八仙图》四条屏之四明▲ 丁云鹏《洗象图》明▲ 吕纪《雪梅锦鸡图》明▲ 文征明《行草七言诗》明▲ 顾见龙《货郎图》清▲ 任颐《苏武牧羊图》清▲ 汪士慎《梅花》清▲ 高凤翰《花荫鸡栖图》清▲ 袁江《青山红树图》清▲ 齐白石《四季屏》▲ 徐悲鸿《九方皋》“清华藏珍”织绣展——丝绣撷英9号展厅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清乾隆)
红罗地绣花金玉满堂女氅衣(清)▲ 刻丝凤穿牡丹团花明
▲ 缎地彩绣舞衣(正面)清▲ 缎地彩绣舞衣(背面)清▲ 天蓝缎地大镶边琵琶襟坎肩(正面)清▲ 天蓝缎地大镶边琵琶襟坎肩(背面)清▲ 红纱地戳纱金玉满堂女氅衣(正面)清▲ 红纱地戳纱金玉满堂女氅衣(背面)清▲ 黑缎地钉线彩绣兰花蝴蝶眼镜盒片清▲ 蓝地刻丝立水龙袍(正面)清光绪▲ 蓝地刻丝立水龙袍(背面)清光绪
▲ 蓝地织金凤穿牡丹妆花缎清▲ 茶地加金大云龙妆花罗民国▲ 灰缎地拈线绣山水挽袖清▲ 灰缎地彩绣山水人物挽袖清▲ 白缎地拉锁绣“舟船风景”挽袖清▲ 湖蓝绸地戗针绣蝶恋花裙门清▲ 粉绸地三蓝打子绣“渔樵耕读”镜帘▲ 镂空地三蓝打子绣“八仙过海”马面清▲“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清乾隆
“清华藏珍”瓷器展——晚霞余晖13号展厅青花竹石纹玉壶春瓶(清乾隆)胭脂水压手杯(清康熙)
▲ 仿宋哥釉盘清乾隆▲ 仿宋哥釉盘(侧面)清乾隆
▲ 茄皮紫暗龙盘清康熙▲ 茄皮紫暗龙盘(底部)清康熙
▲ 豇豆红小盘清雍正▲ 豇豆红小盘(侧面)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花蝶纹直颈瓶清乾隆
▲ 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清康熙
▲ 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内部)清康熙
▲ 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底部)清康熙
▲ 红地描金喜字盘清同治
▲ 红地描金喜字盘(侧面)清同治
▲ 红地开光粉彩山水碗清乾隆▲ 红地开光粉彩山水碗(底部)清乾隆
▲ 素三彩黄地双龙纹盘清道光
▲ 素三彩黄地双龙纹盘(侧面)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1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2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3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4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5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6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7 清道光
▲ 粉彩西厢记套杯-8 清道光
▲ 大雅斋粉彩花鸟高足碗清光绪
▲ 大雅斋粉彩花鸟高足碗(侧面)清光绪
“清华藏珍”家具展——随方制象11号展厅黄花梨透雕背板圈椅(明)
鸡翅木小圆脚柜(清)▲ 榉木矮南官帽椅(正面)明
▲黄花梨圆直棍四出头官帽椅(侧面)▲ 黄花梨圆直棍四出
头官帽椅(正面)
▲ 黄花梨壸门靠背玫瑰椅(侧面)明▲ 黄花梨壸门靠背玫瑰椅(正面)明
▲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侧面)明清▲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正面)明清
▲ 黄花梨夹头榫云纹牙头托泥小翘头案明
▲ 黄花梨龙凤纹翘头案明
▲ 黄花梨素牙子带托泥大翘头案明▲ 黄花梨夹头榫素牙子平头案(正面)明
▲ 黄花梨夹头榫素牙子平头案(侧面)明
▲ 黄花梨无束腰竹节纹炕桌
▲ 黄花梨四面平条桌明
其金孔吉——商周青铜器艺术展12号展厅
旅鼎(西周早期)其金孔吉-师酉簋(西周中期)令狐君嗣子壶战国中期高46.5cm现展陈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 饕餮纹鼎商代中期高26cm▲ 饕餮纹斝商代中期高28.5cm,口径15cm▲ 饕餮纹钺商代中期长27.5cm▲旅鼎西周早期高22cm,口径17.1cm▲ 母癸爵西周早期通高20cm
▲ 马永盉商代晚期高25.1cm▲ 素面方甗西周中期高23.5cm,口长20cm,口宽14.7cm▲ 师酉簋
西周中期通高22.5cm,口径19.1cm,足径20cm▲ 云纹匜西周晚期高14.3cm,长27.5cm▲ 蟠螭纹鼎
战国高29.5cm▲ 几何纹罍战国高36.4cm▲
蟠虺纹钟战国高18.6cm
对话达·芬奇展览包含列奥纳多· 达· 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装置模型和《最后的晚餐》(约
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同时并置呈现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艺术创作。

展览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探寻物质与非物质因缘,激起东西方文化思潮碰撞,启迪人类文明时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思考。

带有螺纹后膛的大炮(达芬奇约1485)《大西洋古抄本》手稿尺素情怀在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名家辈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前贤往矣,手泽存焉。

虽然我辈已无缘一睹风采,亲炙教诲,但是,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文稿中,仍可感受大师风采之万一。

本展览主旨在于通过展出一批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手札,让观者近距离欣赏、品味大师们的手泽,从而感悟前辈学人的情怀与境界,唤起后辈学子对学术的向往,以及对前贤的景仰与缅怀。

王国维赠朱自清蓼园二绝句条幅
陈寅恪先生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挽联
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属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数量一共约有2500 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总字数近6 万字,以经、史类经典为主。

由于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书坑儒”的冲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研究简牍形制和古文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清华简——筮法
营造·中华展览中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简史及学术成果,并对梁思成等学界先驱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进行扼要梳理,使读者能藉此对感受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梁思成等的学术贡献有更好的了解。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绘)思贤师心此次展览从已故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中,精心遴选出张光宇、庞薰琹、雷圭元、白雪石、俞致贞、祝大年、张仃、吴冠中八位对我校专业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且对我国艺术教育、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影响,被社会公认的艺术大家。

通过他们的经典作品展示一个时代的诗意图景,看到一个独立学派相互关联的总体面貌,并与他们作品跳动的诗心对话,追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和高远人格境界,直至他们的心源之境;同时,让社会各界更进一步看到“清华美术学派”的源流和底蕴,以及这个学派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巴山春雪(吴冠中)
玉兰花开(祝大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