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未全)

《班级管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4. 班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群体。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 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 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7. 德育品德培养即德育。

德育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8.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9. 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10. 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11. 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12. 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

1)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2)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3).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14 . 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15.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

1)爱护、尊重、信任2)严格要求学生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1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17. 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1)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2)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18. 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

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19.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20. 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

21. 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就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2. 班级文化23. 班级制度文化24. 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25. 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问答题1. 简述班级构建的原则(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目标一致的原则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简述班级管理的要素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3.述班级管理的功能(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4. 简述班主任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5. 班集体的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4)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5)有共同的活动;6)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6. 班集体形成过程(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二)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三)巩固发展阶段(集体)7.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8. 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一)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1.班集体的基本情况2.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4.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5.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二)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1.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2.学生的学习情况3.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4.学生的成长经历5.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9. 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的问题(一)全面性1.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2.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3.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二)经常性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2.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三)及时性1.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2.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四)联系性1.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2.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3.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0. 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二)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三)推理定势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四)态度定势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

11. 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的问题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12. 如何培养班干部(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让班干部明确——1.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2 .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7.如何对待挫折(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13. 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中心性原则4)渐进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14.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1)计划的目的性2)计划的整体性3)计划的现实性4)计划的具体性5)计划的层次性6)计划的灵活性7)计划的群众性15. 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

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

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

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

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

5)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

6)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

7)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

16. 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17. 班级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1)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3)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18. 如何执行班规(1)教师要先有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表达期望。

利用作文或周记、利用小组讨论方式(3)将期望转化为具体班规19. 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一)优秀生的一般特点1.优秀生的积极因素(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2.优秀生的不良因素(1)优越感强(2)高傲妒忌(3)依赖性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二)优秀生教育的一般措施1.加强对优秀生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2.高标准、严要求3.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4.根据优秀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0. 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一)后进生的一般特点1.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3.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4.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二)后进生的教育的一般措施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2.热爱学生,以情动人3.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21. 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一)中等生的特点1.各方面的发展呈中等水平,但潜力较大;2.满足现状、停滞不前;3.沉默孤独、闭锁自封;4.渴求进步、希望赞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