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很多人对经济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面对厚重的教材、繁多的公式和概念、枯燥的课堂讲解、令人生畏的考试时又会平添莫名的烦躁和恐惧。
然而,当我读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后,深觉遇之太晚矣。
若当初早点读过这本书,那学习经济学将会轻松愉悦许多。
并且,不仅能够学习一些基本经济学思想,更关键的是能及早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身边的诸多事情,能及早地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马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阿诺德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专门编写的一本书。
全书以讲解故事的轻松方式,寓各种经济学基本原理于故事之中,使你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并且使你能够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到对这些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之中。
从中学到的方法和养成的思考方式与习惯将使你受益终身。
书中从“商品”概念着手,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展开。
从生活中对“商品”的界定、对“好东西”、“坏东西”的界定上,指出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相对概念。
并且,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
你要享用各种美食,就得付出“身体发胖”或“牺牲一点健康”来作为代价。
生活中充满了交换,你想少学习、多点时间“谈恋爱”,就得以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为成本代价。
好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坏东西也
不是彻底消灭就最好,这都取决于获得好东西的成本代价与消灭坏东西所付出的成本代价。
所以,万事万物都有个“度”,生活中存在平衡点,就看你怎么把握。
这就是均衡。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假定前提。
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就是“理性人”和“理性行为”,即使是犯罪分子,他的犯罪行为也经历了“理性分析”过程,有其对犯罪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
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比预测要容易得多,解释只需要主要信息或者说部分信息,但预测则需要全部信息。
一个人很难获得全部信息,所以要进行经济预测,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棘手。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能深刻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照此说经济学家应该是经济事项的把握者即成功者),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富有,这令人困惑的道理就在其中: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相当于进行一项项具体的决策,而经济学家在此过程中并不比一般人拥有更多实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他们的投资等也会失败,一如常人。
地球承载了60多亿人的生活,资源是相当稀缺的。
在稀缺条件下资源如何配置才最有效?市场中那只“无形的手”是基本的配置导向,但国家管理机制是其中重要的另一面。
不同的管理机制都会有它的利与弊,这取决于国家主体的选择。
经济学就是选择学,经济学关注个体选择行为。
但每一个个体的最优选择未必是群体的最优结果。
所以,总体的最优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方式是在基本前提假定下设置模型来分析,运用各种比率来全面分析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各种比率的
优化来达到经济的最优状态。
最令人赞赏的是阿诺德教授的“方法论”情结。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不是向你灌输和传播现成知识,而是着重在“方法论”上教会你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认识和思考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该书最大的亮点。
为了给读者提供方法论指引,作者不仅在正文中讲述每个故事时都侧重于揭示其“思想方法”的真谛,有些章节从题目到内容干脆就是直白地告诉读者“经济学家究竟是怎样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而且,在每章末尾都设置两个栏目:一个是“经济学家视点”,归纳概括本章精华要点,另一个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每章都提出5道思考题,以便读者能够“活学活用”,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我相信,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你肯定会跃跃欲试地说:“我也能吗?让我试试看!”从而使你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
并且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像一个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了,真的成为一个能够熟练观察和思考现实经济生活的思想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越加严重的今天,学会像一个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则会有百益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