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湘教必修II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牢牢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本课以“人口合理容量”为突破口让学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学情分析】
本教材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高中学生以问题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以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现实。

二是环境的限制性,着重分析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环境对人口的制约。

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介绍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容量的特点。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

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

”合作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只有创造条件,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

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

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之间融合、相互渗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的内容,在采用合作学习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综合各要素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四分组及组内分工,明确责职。

(2)学生按小组课前调查自己家乡解放前、八十年代初和今年人口数量。

并画出人口变化曲线图。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1、近1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爆炸”
2、人口的指数增长——“J”形曲线
二、环境的限制性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演变
2、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人口容量的特点
3、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
人口合理容量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