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岗位轮换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活力,为员工提供更大的舞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岗位轮换的范围包括部门内部工段、班组之间、生产车间与生产车间之间、生产车间与职能部室之间的轮换。
3内容
3.1岗位轮换遵循的原则
3.1.1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符合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3.1.2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做到量才适用。
3.1.3关特岗位必须做到有三人以上掌握该岗位的应具备的技能。
3.1.4科级以上管理岗位的轮换建立在年终考核结果的基础上,遵循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原则,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3.1.5除管理层外,轮岗的员工年龄原则上在40岁以下。
3.2部门员工轮换比例
3.2.1按 20% ~ 30% 的比例对工段长、班组长和关特岗位员工进行轮换。
3.2.2按 20% ~ 30% 的比例对现有技术人员(包括设备和工艺)和基层管理干部进行轮换。
3.2.3按 20% ~ 30% 的比例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轮换。
3.3 符合以下条件的三类员工应参加工作轮换:
第一类,在外协、采购、财务审价、人事、劳资、资金结算等重要岗位工作满三年的员工。
第二类,大学本科以上,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上进心,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员工。
第三类,新入职员工。
3.4除了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适时地进行个别岗位的轮岗外,原则上每年 12月初,进行下年度的岗位轮换安排。
3.5科长以上管理人员以及专业人员的轮岗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一、由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岗位轮换自我申报表》,人力资源部负责审核,总经理审批通过;二、公司根据其特长或工作表现进行安排。
3.6每年 12月初,各部门拟定参加轮换的工作人员名单。
其中,各部门将工作轮换名单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审批。
3.7部门内部进行工作轮换的员工由所在部门建立《员工岗位轮换登记卡》,记录员工的基本情况、优缺点、轮换期间工作、培训情况,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并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部门之间进行工作轮换的员工由人力资源部建立《员工岗位轮换登记卡》,记录员工的基本情况、优缺点、轮换期间工作、培训情况,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3.8岗位轮换的具体操作按内部调动形式进行,审批手续按内部调动程序执行。
3.9每年12月初由各部门针对本部门轮换员工的情况,做好轮换计划,报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综合成公司轮换计划,报总经理批准。
3.10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有关员工进行跨部门的工作轮换。
对安排部门之间轮换的员工,根据其培养方向及公司的发展需要,由人力资源部安排轮换员工工作。
3.11新入职员工在入职后,根据公司对其最初的适应性考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工作,在工作上,为了使他们尽早了解公司的运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让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流工作一段时间,亲身体验各个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为以后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打下基础。
经过这样的岗位轮换,企业和员工对双方的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减少工作安排的盲目性,做到人岗的最佳匹配。
3.12班组长应熟悉所在班组所有岗位的操作,工段长应熟悉所在工段所有岗位的操作。
设备技术人员应熟悉不同车间的设备操作。
3.13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轮换工作,指定专人对轮换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及考核。
在符合轮换原则的基础上,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拒收。
3.14参加工作轮换的员工必须遵守新部门的工作纪律,服从新部门主管的管理,接受考核,新部门主管将考核结果记录在《员工岗位轮换登记卡》,作为奖惩、培训、晋升、轮换的依据。
3.15对岗位轮换的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主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发展潜力、工作绩效。
考核结果分为 A、B、C、D 四种。
其直接主管对其考核结果负责,考核结果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对其考核结果不服者,可以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诉。
3.16每次考核结束后,人力资源部会同其所在部门与轮换员工进行面谈,评价其优势与不足之处,商讨改进方案并提出培训建议。
3.17对连续两次考核结果为 C 或 D 者,可根据所在单位意见,安排其调岗、培训或降职。
3.18公司各部门应积极对轮换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培训结果记录在《员工岗位轮换登记卡》上。
3.19由公司高层、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主管共同组成岗位轮换管理体系,负责轮换工作的运作与管理。
3.20人力资源部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员工轮换工作的安排、管理、培训和考核;负责对各部位轮换工作的指导与监控;负责对跨部门轮换的审批等。
3.21每年 11月底,由各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供轮换工作总结,人力资源部汇总成年度轮换工作总结,及时提交总经理办公会,接受考评,考评结果列入年度考核中。
3.22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修改并解释。
3.23本制度由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