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研究我国在企业资产减值方面制定了全面且具体的规定,然而企业利用减值任意地进行利润操纵的例子屡见不鲜,来将企业打造成一个持续盈余的状态。
虽然它的性质没有虚构交易事项恶劣,但这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了麻烦,妨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经济都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企业能否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除了技术问题,比如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还与企业的公司规章制度与管理者的诚信有关。
关于资产价值减少方面的规定,对于盈余方面的管理工作来说,既有有利的作用,也有不利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和企业能够驾驭两者之间的力度。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及问题(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因为一些有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且具很强的灵活性,所以计提、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饰演了帮助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紧要角色。
人民网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3月底,中兴华审计的牧原股份曝出一季度业绩大幅变脸,由此前的预计盈利三千多万元变为亏损四千多万元,受到媒体的广泛质疑,认为该企业明显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
(二)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资产组概念难以认定资产组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要面对许多困难:首先,我国企业的治理方法以及水平还没有具备与之适用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其次,资产组的划分缺乏确定的标准,极易引发进行盈余操控的行为;再次,资产分配的工作量大,分配程序过于繁琐复杂,且这种分配过程中带有较高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加上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中小企业占多数,财务人员水平普遍不高,电算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在划分资产组时仍要面对许多实际困难,采用资产组会给中小企业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
(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由于可收回金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多少和主观的判断,其后果会有所差异。
原因有两个:其一,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近期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但是目前在我国实行公允价值计量遇到许多障碍,缺乏取得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缺少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监督管理手段,缺少与公允价值应用相一致的制度环境;其二,计算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在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确定上,由于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弹性。
(四)缺乏详细的减值信息披露要求现行准则体系中,要求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
这其中包括:计提比例、计提金额、计提方法等,但对资产减值的原因几资产状况进行披露,使得各个企业披露的信息都大同小异,没有实际的价值。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信息使用者就无法掌握数据的来源,而且数据的可靠性不高。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对资产起调整作用,让资产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到了减值恢复阶段,无法回到已经计提的资产中,资产的实际情况也就不能得到如实的反映。
新华网的财经新闻显示,*ST长油即将成为首家退市央企,然而其突然计提四十六亿减值准备,在业内引起颇多质疑和争论,有人认为,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上市公司确认的超额损失让报表失真,没有客观反映上市公司需要承担的那部分损失。
*ST长油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会计师表示,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确定该事项对长航油运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否恰当。
(五)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不科学为了最大限度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大额转回来达到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新准则做出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
若是仅仅从避免公司造假的目的来看,这项规定还可以理解,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缺少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性。
资产减值的准则执行后,面对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关联性,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实际情况,然而,当资产发生了减值恢复,可是禁止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也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二是不能控制资产在变现时产生的大额收益,从而获取超高的利润。
按照有关的标准,当资产实际变现时,其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必须同时转回,来抵当期的成本,以增加利润总额。
因此,新准则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操纵利润,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公司获得流动资产中的高利润。
(六)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准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公司和企业中,财务人员和经营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薄弱,对理解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事项缺乏认识,或者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限制,还由于自己的财务知识贫乏,存在一些形同虚设的财务设施,企业本身缺乏心理准备和实践经验。
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怎么计提、还有计提比例如何,却没有标准,只能是公司或企业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来估算计提。
还有就是有些财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法律观念相对比较缺乏,完全按管理层意愿去办事,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没有积极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以导致资产减值准备的政策规范没能得到正确的使用。
二、资产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一个是利润年大量的减值,平滑利润。
当一年有显著的增长,与预测的利润将无法维持在接下来的一年,要持续分红的企业管理,一般不直接向投资者报告这个非同寻常的业绩。
许多企业经常计提较高比例的减值准备,以图将本年度的利润顺延到下一年,以确保下年度依然能保持业绩增长。
在2013年8月,证券时报统计数据中显示,有385家公司已经披露半年报,上半年达到净利润四百六十多亿元,同比增长24.15%。
另外,这些公司上半年的资产减值损失总计二十二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9.47%。
整体来看,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达到4.8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爱施德等57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比重竟然高达20%。
日常来讲,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如果有资产产生减值,应当按照审慎原则来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资产减值损失要计入当期损益。
分类来看,资产减值主要受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当前资料显示,坏账准备所占的比重较大。
2013年上半年近四百家公司的应收账款总数为一千七百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28%,还有2013年上半年增加坏账准备比例为88.85%。
因此,坏账准备增加远远超出了应收账款的增加,其中包含风险不容忽视。
二是避免损失,虚假利润,非正常冲销或者该提减值不提。
这种方法是将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转回,或者是计提较低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更有甚者,通过假账处置资产,来冲销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扭亏的目的。
谢甄璞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对《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得到一系列数据,2006年扭亏组的反转率为23.33%,次年的扭亏组为18.75%,这就说明《资产减值》准则并不能堵住上市公司通过长期资产处置转销减值准备,以提高当期利润的可能。
三是在亏损年度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为来年利润增长埋下伏笔。
这种方法是经营者是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模糊使用,在亏损年度提取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使亏损由一般亏损变为巨额亏损,防止在未来年度因出现连续亏损而被退市。
2009年,李享研究发现,例如亏损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行为以及资产处置交易,为了实现扭亏的目标,公司一般在亏损年度超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来进行“大清洗”,继而在第二年通过资产处置交易将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出,来创造巨大的资产处置收益,或达到减少资产减值处置损失的目的。
比亚迪在2011年年报中体现,公司全年共实现了四百八十八亿元的收入,与上年相比小幅增涨了0.78%;实现了十四亿元的营业利润,同比大降了近一半;实现了十三亿多的净利润,同比也下降45.13%。
相对以三百二十九亿元总资产登陆A股中小板的比亚迪来说,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年报受到大家的强烈关注,也因此被业界称为“大变脸”。
比亚迪用资产减值计提调剂和股权出售获利的方式,十分精准地将2011年业绩下滑堪定在50%之下。
次年的一季报显示业绩又是个大滑坡。
通过仔细分析,就是因为一季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额和营业税及附加项金额均同比大增。
若抛开这两个原因不说,比亚迪在2012年一季度的真实经营状况与2011年的同期相比较并未有大幅恶化。
按照《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中第72条规定,发行人公开发行证券并在主板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证监会将会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人采取三个月到一年不受理保荐材料或撤销保荐资格的惩罚举措。
在2011年比亚迪营业利润大幅下降49%,相当精准地踩在证监会问责线50%以下。
如此“巧合” 不得不令投资者猜疑其盈余质量。
四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盈变亏。
阿思达克通讯社1月17日讯,紫光古汉(000590.SZ)周四晚间发布了业绩预告,称相比于2012年的盈利1.3亿元,2013年预计亏损1.3亿元-1.5亿元。
业绩迅速“变脸”是因为经营性盈利减少,再加上公司计提了两项大额损失:全资子公司衡阳制药的搬迁及与衡阳同德祥的官司。
分析师表示计提明显是甩包袱,一次性清理干净。
据探访,衡阳制药由于当地市政府规划搬迁,将终止GMP认证改造的方案,所以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发出商品减值损失等高达8300万元。
而衡阳同德祥医药、衡阳同德祥制药起诉衡阳制药联营合同纠纷一案也在2012年12月给出了终审判决,紫光古汉被判“割地赔款”,一位计提减值的财务人士称,计提多少减值,有点“拍脑袋决定”,因为只要有合理的证明就可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后期也能够将前期已计提的减值冲回,这对公司来年业绩来讲有很大作用。
(二)资产减值会影响到企业所得税1.流动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流动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时间段。
对于其中第一个时间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任何一项预计资产减值损失都应当确认为当期损益。
然而税法不予以承认的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作纳税调整,将暂时性差异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的金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补交所得税。
对于第二个时间段,在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流动资产处置的时候,才对已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加以摊销,还要对其影响的所得税的金额进行重新计算。
2.长期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由于其备抵科目为长期资产,很少发生处置,因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的转回期间较长,能够根据每项资产的特点,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和能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率、折旧额以及摊销额,对递延税款按一定年限进行摊销。
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别是:会计上按减值后的账面价值算出之后的折旧额和摊销额,税法对提取减值准备当期已经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资产,这样,既保证了税款及时收缴入库,又能使税款的缴纳比较均衡,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