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文化——壮族风情课件

旅游文化——壮族风情课件


食俗
❖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 的主食。
❖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 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有的在米 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 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 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 酒,又可当菜。
❖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 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 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 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 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 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 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 新娘过河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 献茶
新娘从洞房里捧着张木茶盘,上面放着若干个空 茶杯;新郎提着一壶糖茶走在新娘后面,给在坐的人 一一献茶。每走到一个人面前,新郎就给新娘介绍, 新娘就向对方热情称呼,然后献上一杯糖茶。顺次是 先献给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家的所有客人,然后再献 给父亲、母亲和叔伯兄弟嫂姐妹。这是新娘的敬意, 谁也不推辞。新娘有情,大家当然不能无意。各人在 喝茶之后都在茶盘上放些碎钱作回谢,几角、一元、 二元、五元不等。要是你不放,新娘当然也不责怪。 不过,在这样的场合,谁都想表现得体面些。所以, 在献茶的场合,往往是一场慷慨的竞争。
被子下的妇女学了几声孩子的啼哭声,不管这是孩子的啼哭声学得象不象, 大家都说,新婚夫妇养了一个胖娃娃。让刚出世的孩子好好休息吧,洞房里又肃 静下来了。那个撑蚊帐的妇女又继续履行她的职责。被子下传出了第一遍鸡叫声。 稍停一下,又传出第二遍鸡叫声,这时,围观者都跃跃欲试,各人都要占据有利 位置。第三遍鸡叫声传出来了,被子下的那个妇女一跃而起,同时高喊一声“天 亮了”!就把米花、花生洒遍整个洞房。一场混战开始了,大家喊呀抢呀,抢呀 喊呀。你得一把米花,我得一把花生。目标最集中的要算床上那几个红鸡蛋了。
晚上还要举行一场热闹的架蚊帐仪式 。 新郎的妈妈就在本族的妇女中挑选一位父母双亲健在,且养有男女孩子的人 负责撑蚊帐,以示祝福新婚夫妇象这位撑蚊帐的妇女一样生男育女。 大约晚上八、九点钟,洞房的撑蚊帐仪式就开始举行。
蚊帐架好了,铺上垫被再把五个红蛋分别放在蚊帐垂下的四个角和床铺的正 中心,然后抖开盖被盖上。这一切都做好了,这个撑蚊帐的妇女就窜到被子下面 去睡。
❖ 广西 龙胜 路遇 的是 男嫁 女家 的一 次壮 族婚

壮族结婚现场——上门女婿
❖ 这是送 亲的队 伍,据 这些人 讲,他 们是从 山的那 边,就 这样走 了两个 多小时 的山路
来的。
❖ 这些 “嫁装” 挺全的, 行李、 日用品, 还有米、 面、油、 糕点, 活的家 畜家禽
❖ 村里的 人们也 象过节 了一样, 房上都 站满了 人。
女子服饰
❖ 云南壮族妇 女多着青布 蜡染统裙, 也有的地区 穿百褶裙。 上衣一般为 无领斜襟衫, 衣角边缘和 袖口常饰银 扣或绣花; 头缠小方巾, 上面绣着精 美的图案
❖简 洁 大 方
壮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清末以前的服装 (女子)
❖ 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 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 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 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 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 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 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 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 圆口绣花鞋。
❖ 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 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花鞋
❖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 ❖ 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
用砂纸做成。 ❖ 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
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 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 狮兽等。
❖ “炮火”入洞房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 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 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 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 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 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 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 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清末民国以后的服装
❖ 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 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 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 带。
❖ 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 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 年人头扎黑布巾 。
发式
❖ 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 ❖ 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
节庆
❖ 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 ❖ “三月三”歌节 ❖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 ❖ 中秋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
民居
❖ 壮族木楼称“干栏”,也有称“麻栏”、“高栏”的。 以粗壮的圆木为柱,下垫长约1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 朽。
❖ 立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屋顶作悬 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左右 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拌泥糊其上。
壮族婚俗
❖ 吹鼓手 壮族人家举行婚礼,新郎家最闹热的是那对八音
了。(壮族人把吹八音师傅叫吹鼓手)八音声嘹亮, 除了有一般欢乐的腔调处,还专门有迎客调、进餐调、 拜堂调、送客调。这些调子都选择在适宜的时机吹奏。 最热闹的当然要数拜堂调了。因为媳妇进门拜堂是这 场婚礼的核心啊。
吹八音师傅就坐后,吹起进餐调。大家就热热闹 闹地进餐。这场婚礼的筵席就算开始了。
❖ 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3部分。上层有3开间、5开 间或7开间,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 室。
❖ 壮族的民居体现了壮族先民生活在多雨的亚热带地区 的那种防潮,防霉等
❖外 观
❖客 厅
❖餐 厅
❖房 间
❖织 布 机
男子服饰
❖ 男子穿 着与当 地汉族 区别不 大,一般 着自织 青布对 襟衣, 以青蓝 帕缠头, 下着阔 边大脚 裤
❖ 背字
“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 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 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 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
“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 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 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 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 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 伴脚鸡
伴脚鸡有两种。一种是新娘出嫁的那天,家里用 小竹笼装着一公一母两只鸡由新娘的亲妹妹或房族妹 提着伴着新娘到夫家。
另一是新娘生孩子后,第一次背孩子回娘家时娘 家送给的,那也是一公一母,意为让这两只鸡伴着外 甥回家,不能让他一路孤寒。
伴脚鸡壮家人一般都不宰吃。等它们自然死亡了 才能吃掉。
❖ 架蚊帐
文身
❖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 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 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
❖ 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 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
❖ 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 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
❖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 。
❖ 壮族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习俗,一般到二、三 年后才住夫家。
❖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 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 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头饰
头饰
❖ 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 好。
❖ 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 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
❖ 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 才留顶心发。
银饰
❖ 壮族银饰的 种类,主要 有银梳、银 簪、耳环、 项圈、项链、 胸排、戒指、 银镯、脚环 等。
❖ 回门
新婚吉日,新娘到了新郎家,献茶完毕,还有一次回门的习惯。如 果娘家离得太远,当天不能往返,那就第三天再回门。
回到新娘家,就把一份礼品分别送给新娘的叔伯兄弟。新娘家就做 一顿丰盛的中餐接待新郎,并且请所有的房族兄弟一起来进餐。桌上, 新娘或新娘的母亲就把所有在场的人向大家一一介绍,以便日后大家互 相认识。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 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 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 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 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 “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