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简析_傲慢与偏见_情节之魅力_徐岩
简析_傲慢与偏见_情节之魅力_徐岩
深刻的反省,以至观念和言行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从而导致了二人最后的美满姻缘。由以上分析可 见, 此主线脉络清晰, 一波三折。 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同达西的朋友彬格莱的 婚姻也是一条情节线索。 彬格莱对于门第等级观念 并不象达西那样计较很深, 但他和吉英的婚姻也经 历了相当的曲折, 其原因主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 阻力就是达西, 他讨厌女方高攀, 又觉得吉英并不 爱彬格莱, 所以不愿意他朋友缔结这门 “不适当” 的 婚姻, 从中加以阻拦。 第二个阻力是彬格莱的妹妹, 她不愿意让吉英这样一个不够有钱有势的姑娘做 她的嫂嫂, 她希望达西的妹妹做她的嫂嫂, 为的是 和达西家攀了亲以后,自己追求达西能更顺利一 些, 从而达到亲上加亲的目的。 由此可见, 此线索也 是复杂曲折但又有条有理的。 作者通过此线索的描 写, 嘲笑了当时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也讽刺 了那些自私自利、 阴险、 嫉妒、 狭隘、 为了个人私利 而不惜去伤害别人幸福的势力小姐。 以上两条婚姻线索共同体现了作者再三强调 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观点,如第五十九章, 当伊丽莎白把自己同达西的爱情关系告诉吉英的 时候, 吉英就说道: “ 什么事都可以随便, 没有爱情 可千万不能结婚。 ”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 :;<作者认为, 决不会幸福的。 另外两条婚姻线索分别是夏绿蒂同 柯林斯的婚姻和丽迪雅同韦翰的婚姻。 柯林斯是一 个善于逢迎、 趋炎附势、 俗不可耐的牧师, 他这种人 根本不懂得爱情, 他所以要结婚, 好象只是为了要 完成任务,好象随便找个什么女人都可以当妻子, 因此, 在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 转而立刻就 去向夏绿蒂求婚, 而夏绿蒂竟然答应了他。夏绿蒂 平时也还算是一个有见识的姑娘, 怎么会同意这种 冒昧的婚姻呢? 作者在第二十二章用这样一段极其 辛酸讽刺的话语回答了我们: “ 大凡家境不好而又 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 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 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 但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 日后可 以不致挨冻受饥。” :9<这段话写出了妇女把嫁人当
长篇小说 《傲慢与偏见》 是十八世纪末叶英国 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吉英 ・ 奥斯丁的代表作品。这部 作品通过对婚姻问题的细致描写, 展开了当时社会 的一幅幅画面,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 同时也惟妙惟肖地刻划了当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情 况。这部作品从创作至今虽然已经两个世纪左右, 但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 即经受住了严酷 的时间老人的考验,体现了经久性的艺术魅力, 究 其原因, 当然是此作品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的必然 结果, 而其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之特点, 则是重 要原因之一。奥斯丁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其作品 的思想倾向就是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自然而然的 流露出来的, 可以说她的作品是情节的丰富性和生 动性的完美的结合体。 下面笔者就对此特点加以简 要分析。
伊丽莎白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 财产等方面的不同 而形成了思想观点上的差异,而以伊丽莎白的性 格、 观念而言, 她是决不会答应这种注重门第等级 观念的婚姻的。后来伊丽莎白去达西庄园游览, 再 次遇见达西, 对他的看法已经改变, 互相更加了解, 并对他有了很深的感情, 本以为二人的结合有了希 望, 不想又发生了意外事件, 使人物命运再次出现 波折。伊丽莎白的小妹妹丽迪雅居然和韦翰私奔 了, 这使她感到自己的家庭既然这么不争气, 与达 西的婚姻自然是无望的了。可后来意外再次出现, 达西的姨母咖苔琳夫人居然听信谣传, 亲自来到伊 丽莎白家教训她, 而且还特意跑到达西那里去告她 的状, 可事与愿违, 产生的结果恰恰相反。 正是这次 告状, 使充分了解伊丽莎白性格的达西重新又产生 了希望, 也使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都出现了重大转 折。达西又开始去拜访伊丽莎白家, 这也就有了第 二次求婚和最后二人的美满姻缘。由以上分析可 见, 意外和突转在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 同时也使作品的故事情节更生动, 更富于 艺术感染力。 (&) 诽谤和中伤: 在此小说中, 诽谤和中伤的情 节主要体现在对韦翰和彬格莱小姐的描写上。 由于 韦翰对达西的人品和言行的诽谤与中伤以及他和 丽迪雅的私奔, 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深深的误 解, 从而使他们的爱情婚姻跌宕起伏。至于彬格莱
资料中心 ,#$$&/0+1,
! "#$%& !’()*+$+ ,& -.% /)(0,1# 2),- ,& 32#$4% (’4 2#%514$6%3
23 456 A:9DE6FG956F A:98: !(+&$$1 07896:;: <:=5>?@:6? A:98: B6;?9?C?:, !7+-#(6-8 H D9?:>5>I JE>K J9?8EC? =>EDE6F:L FD5@EC> J9DD DE;: 9?; M5DC: 96 ?8: N5O: EN D9?:>5?C>:/ E6P DI ?8: :QO:DD:6? FD5@E>EC; E6: J9DD C6L:>FE ?8: ?:;? EN ?8: ?9@: 56L J9DD 6E? R: :D9@965?:L, S89; ?8:;9; J9DD 565DIT: ?8: NEC> @5>>95F: ODC:; ?85? :@RELI L9NN:>:6? @:5696F; 96 ?8: 6EM:D U.>9L: 56L .>:GCL9O:U 56L J9DD >:M:5D ?8: FD5@EC> EN ?8: D9N:D9K:6:;; 56L 5RC6L56O: EN 9?; =DE?;, 9%* :,#4+8 U.>9L: 56L .>:GCL9O:UV =DE?V FD5@EC>V D9N:D9K:6:;;V 5RC6L56O:,
!, 小说情节的丰富性
此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情节线索错综复杂 而又脉络清晰, 场面丰富多彩。 在此作品中, 作者主 要写了四门婚姻,而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为 主。 作者通过对这四条体现不同意义的婚姻线索的 错综交织的描写和比较, 明确表现了对婚姻的见解 和态度: 哪些婚姻是幸福的, 哪些婚姻是不幸福的; 哪些婚姻是爱情的蓓蕾所绽放的幸福的花朵, 哪些 婚姻又是由于妇女迫不得已, 把嫁人当作终身的衣
73 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主要表现在作者在安排结 构情节的时候采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和方法, 如巧合 和误解、 意外和突转、 诽谤和中伤等, 从而使小说情 节更复杂、 更生动、 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4 ) 巧合和误解: 此小说运用了许多巧合和误 解的场面或因素来展开故事情节, 既符合人物的性 格发展, 又真实可信。 如由于韦翰对达西的诽谤、 中 伤、 诬蔑, 加之达西本人言行的傲慢和他对伊丽莎 白的姐姐吉英婚姻的干涉, 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 了极大的误解和偏见, 并在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 爆发出来。她对达西的严厉指责和拒绝, 既是有因 而发, 又符合她开朗、 直率的性格发展逻辑和她没 有爱情不能结婚的爱情婚姻观念。 由于达西写信澄 清误会, 伊丽莎白对他的看法开始改变并逐渐对他 产生了感情, 但事已至此, 二人的结合似乎已经无 望, 可后来偏偏伊丽莎白早已定好的旅游线索因故 发生改变, 以至改为游览达西的庄园彭伯里。伊丽 莎白本想在达西不在家的时候去游览, 可偏偏达西 提前一天赶回家来, 这样, 由于种种巧合, 二人再次 相遇, 并导致了最后的结合。 可见, 这种巧合和误解 在整个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 也使作品的情节更加生动、 形象, 吸引读者。 (7 ) 意外和突转: 在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 中, 经常发生出人意外的事件或因素, 以至使人物 命运、 情节发展都出现重大转折。3 如达西对伊丽莎 白的第一次求婚,本以为以他的高贵地位和财产, 伊丽莎白正等着他去求婚呢, 可伊丽莎白却坚决拒 绝了他的求婚, 这种结果既使达西和读者都感到意 外, 但若仔细琢磨, 又在情理之中, 因这时的达西和
!"#$%&’ "( )&*+,-%. /-&+,-$0 1"’’-.- 2"’345 46 7889
作衣食之计的委曲求全的婚姻, 无比深刻感人地揭 示了当时那个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至于韦翰和丽 迪雅的婚姻就是凭着一时情欲冲动而轻率从事的 婚姻, 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 由以上分析可见, 这部小说通过四条婚姻线索 的互相交织、 互相对比, 并穿插一些精彩的场面描 写, 如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场面等, 多侧 面、 多角度、 多层次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 生活, 揭示了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 所要摒弃的 又是什么,同时也通过这四条错综复杂的婚姻线 索, 充分展示了作品情节的丰富性特点。
参考文献
’!)’#)’&)’+)’%)’()’*) 奥斯丁 , 傲慢与偏见 , 王科一译 , 上海译文出版
社 ,,!"-$,.!#/.#(/.#!"/.+!%/.!+&/.&$$/.&$$
’-) 苏 耕 欣 , 意 识 形 态 的 诱 惑 , 外 国 文 学 研 究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书 报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徐
岩 /!"’)— —— 0 , 女, 黑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 57 =
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的强烈抗议, 同时也使情节 跌宕起伏, 场面丰富, 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已无 望的婚姻, 却又因伊丽莎白去达西家游览而出现转 机, 达西经过伊丽莎白的拒绝之后, 对自己进行了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第 !" 卷 第 ! 期
#$$% 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 "& W
小姐, 作者更是不耐其烦地描写了她从不放过任何 能施展自己这种本领的机会, 屡次对伊丽莎白进行 诽谤与中伤。如第四十五章, 她又在达西面前编派 伊丽莎白: “ 她那双眼睛有些尖刻相,又有些恶毒 相, 我才不喜欢呢; 而且拿她的整个风度来说, 完全 是自命不凡,其实却不登大雅之堂,真叫人受不 了。” “彬格莱小姐既然早已拿定 ’()而作者又写到: 达西爱上了伊丽莎白, 又要用这种方法来博得他的 喜欢, 实在太不高明。 ” ’*)即彬格莱小姐这种诽谤与 中伤产生的效果恰恰相反, 不仅使达西更加讨厌她 和更爱伊丽莎白, 而且也揭示了她的浅薄、 恶毒, 从 而更加反衬出伊丽莎白的人品优秀, 并使情节更加 生动形象、 丰富多彩。 从以上分析可见, 这部小说就是通过四条婚姻 线索的错综交织、 互相衬托、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以 及巧合与误解、 意外和突转、 诽谤和中伤等方法的 运用, 使作者的鲜明的爱憎感情渗透其中, 表露的 思想更加鲜明, 更使整个作品的情节丰富、 生动、 真 实、 形象, 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使作品具 有了经久性的艺术魅力。